■郁建民 文
我国的垂钓历史源远流长。
钓鱼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活动,在《诗经·季风》中就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诗句。
的确,一竿一线,一处水湾,便可令垂钓者投入无人之境,享受沉静自适的精神之乐。
读到“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便忍不住想去垂钓。唐代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储光羲的《钓鱼湾》是一首春钓诗:“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令人悠然神往。
晚唐张志和的《渔父歌》“西寨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早春三月,始暖乍寒,大地复苏,绿风柳叶摇。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岸边的杨柳,细细长长的、瘦瘦绿绿的柳条软软地低垂着头,默默地注视着水面,努力向下伸展着、探寻着、触摸着水面的温度。垂钓者坐在岸边,远处房隐隐,眼前水悠悠,执着一竿青竹,无鱼也是诗了。
让我悟得最深最透的则是唐朝的船子和尚,他在《钓鱼偈》中写道:“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深夜钓鱼可谓痴矣,空船而归可谓呆矣,但是看过世事之后,纵鱼不食,犹能载得明月满船,这不是最大的收获么?
夏日,我尤其喜欢夜钓。在静悄悄的河岸,选好了垂钓的水域,首先把鱼桩插入靠近河水的地方,将鱼竿牢牢地斜插在河岸上。然后把鱼竿上的鱼线用力拉下使鱼竿弯成弓形,接着将鱼线轻轻卡在鱼桩梢子上,最后将鱼钩穿上蚯蚓或其他诱饵坠入河底……朦胧中听到远处农舍传来鸡鸣声,此时不由得两眼一睁:“哟!”东方已呈现出一片鱼肚白。
此情此景,妙极了!
赵孟頫《渔歌子》当推佳作:“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尽显士大夫的清高孤傲。跟水中那些挑剔、狡猾的家伙斗智斗勇,就如同是在棋盘上征战……
正值秋高气爽,约二三钓友,收拾鱼竿、饵料,驱车出发,觅得一鱼塘,找一水草丰茂之处,试竿,深度适宜,撒下诱饵,略等5分钟,在鱼钩上放食,将钩抛入诱饵处,等着鱼儿来上钩。
到了三九寒冬季节,我以为冬钓的乐趣并不是鱼获多少,而在于不畏严寒的勇气,在于钓友们密切配合和相互关爱的温暖感觉。于凛冽的寒风中,手持渔竿寂然静坐,会产生一种与天地合一的感觉。
还记得柳宗元那首《江雪》吗?描写了冬钓的严酷天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然而恰恰有识得这般天气妙处的钓者,让自己进了诗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古一吟,竟成了冬钓者的最高境界。
回家的路上,钓友有说有笑,兴致勃勃地大谈特谈冬钓的乐趣。
垂钓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是一种意志的磨砺,是一种豪情的释放,更是一种如诗如画的意象。无怪乎众多文人墨客乐此不疲,并留下大量脍炙人口、情趣盎然的垂钓诗篇,其中诗味,让人反复细嚼。
最是怡情的垂钓诗,“朝日敛红烟, 垂竿向绿川。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我和钓友无拘无束地垂钓于河水之间……思绪天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