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勇 文
入夏高温,城里居家过日子,心有一怕,怕停电。老赵一早下楼倒垃圾,便被大楼门厅玻璃门上贴的一张通告吓得不轻。
通告简明扼要,内容如下:因接到通知,供电系统检查线路的需要,明天停电,时间从6点至17点止。请各家提前作好准备。
与老赵一样,居民们一看,人人面色阴沉,心生惶惶,嘟嘟囔囔表示不满,可也没招,维修需要。回家赶紧查看手机,关注明天的天气。晴,最高气温35度。
高温,没电难熬。
要停电一天,老赵第一个反应就是给居住一个小区、已退休的健身打乒乓的微信群,也发了一条通告,提醒各位球友,考虑明天停电,打不了乒乓球,故临时改变打一天休一天的原则,今天下午“连续作战”,有愿者,请老时间乒乓场见。结果,球友纷纷响应,一个不落。
那天打球还是老套路,先练几下,然后“实战化”。只是聊天内容有了些变化,增加现实的迫在眉睫的话题,那就是如何安排好明天的生活。老陈说,明天儿子和媳妇上班,自己和老伴准备逛商场,反正五角场商圈多,条件好,冷气足,既赏心悦目,又能悠闲地打发时光。中午餐厅点几个菜,来点啤酒,老两口也难得潇洒一回。
老林说,去图书馆,杨浦图书馆古色古香,环境优雅漂亮,平时无暇顾及。正好停电,与老伴一起去,翻翻报纸看看书,既休闲又惬意。中午吃饭也简单,离馆不远,有家面馆,陕西面做得挺地道。老林两口是老陕岐山人,离开黄土高坡,参军来沪四十多年,还是忘不了“哨子面”,停电去图书馆,还是念着“这一口”。
如何安排明天的日子,老赵比他俩要复杂些。儿子读博,在家写论文。老赵没事看些杂书,写些小文章投投稿。妻子做家务之余,喜欢没事翻看手机。整个暑假不管有没有疫情,全家通常不外出,在家尽享空调带来的那份凉爽。一下子白天没电,生活仿佛有些乱了分寸。
下午打球回来,老赵先忙着从沙发底下,把多年不用的凉席,找出来抖落灰尘,擦净,放在阳台上晾干,以备明晨停电,马上“换装”。因用电炉,没装煤气炉,明天饭菜是不可能做了,妻子晚饭后,便做了一些南瓜饼,煮好鸡蛋,作为明天的早餐,中餐准备外卖。临睡觉前,还不忘给冰箱贴上了封条,尽可能让冰箱里的冷气,发挥作用时间延长一些。
停水停电常常是一对“孪生兄弟”,老赵一想到停电,又联想到停水,虽然小区水泵房,有小型发电机,但为以防万一,想想还是晚上把衣服洗好,洗碗机把碗筷洗净,把能蓄水的器物,蓄上水再说。又从书柜旮旯,把已闲置多年,外出旅游时买的纸折扇找出来,一个房间放一把。妻子见此,觉得老赵赶不上趟,有些“土”。她把网上购买的小型塑料电风扇,充足电,一个床边放一个。老赵有些不信,打开开关试试,果然,把它往脸前一凑,风力不小,又不用手摇,又不怕断电,关键的时候派上用场。老赵心想,还是老伴新潮。
该想到的都想到了,该准备的也准备了。如临大敌般等停电,平时睡得安稳踏实的老赵,或因心中有事,怕自己更担心妻儿被热醒,凌晨五点便醒,一时半会无睡意难入眠,便活动健身,有些微汗,趁未停电前,抓紧洗个澡,然后随手开灯试试,还有电,于是打了个哈欠,困倦来袭,往床上一躺,算是在半梦半醒之间,静等停电。
果然,停电准时来临,空调停了,过了一会,有了闷热感,他懒洋洋起床,把平台的窗户打开,让凉爽的晨风进屋,此时心里反倒平静,该来的总会来,此时的他,好像多少有一点如约而至的快感。无意识地在各屋转了几圈,突闻门铃清脆响了一下,微波炉的显示屏上又显示出数据,这就是来电的提示。
一开灯,果然有电。
这算是停过电了?窗外树上的小鸟,仍旧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往日总觉鸟鸣似晨曲,欢快动听,如今仿佛乱了乐谱,让人有些烦躁。
老赵打开空调,倒头便睡。上午9点起床,咦,空调冷风尽吹,“电”未曾离去,仍旧相随相伴,顿时幸福感,满足感油然而生。
晚饭后,老赵两口子准备去散步,在楼下遇到楼下老薛两口子,闲聊两句才知,他老两口,准备得那才叫充分,因为怕停电,日子不好过,昨晚便投奔亲属去“避难”。得知总共停电约10分钟,大家不禁哑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