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伟坚 文
我家在1958年搬入控江路黄兴路口的工人新村,至此一直住到1987年我结婚后搬走,至今仍对那里的往事历历在目。
控江路名取自上海县地方志“华亭县负海控江”一语,路名颇有气势但当时很荒僻。记得西拐角处还是片荒地,有老人说原是坟地,野米苋长得比人还高,新村里许多宁波人家收割回来用于腌制臭海菜梗。
路口沿街处有几爿毛竹芦席搭的小店,那时老妈带我去理发,记得里头的地面还是黄泥的。没有多久这里发生了一场火灾,后来就在原址造了一长溜以“凤”字头命名的商店,凤翔百货店、凤明食品店等吃、穿、用,啥都有,一直弯到黄兴路。
可能是嫌这么多店名叫起来麻烦,新村人家将这里的商店统称为“新开店”,一直叫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控江路的兴旺就由路口这片新开店开始,沿着黄兴路由南向北陆续建成了控江一村至七村的公房,在控江路则由西到东建起了贯穿鞍山、凤城、控江、延吉、长白等五大新村,论规模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当数恢弘。
在杨浦区南北走向的道路畔,分布着两个重要的工业产业园区。军工路自不必说,大都属于颇有名气的机电一局大厂。另一个则是黄兴路(以长阳路为界,南边称宁国路),除了北面有号称花园工厂的光学仪器厂外,都是烟雾弥漫气味呛人的工厂:机修总厂、硅钢片厂、二纺机厂。上钢二厂的大烟囱成了我们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夏天起床身上就是一层黑灰;母亲特爱干净,每天要数次抹灰擦桌拖地,嘴里还要嘀咕:怎么总揩不干净?
家住控江路黄兴路口的控江新村,那里有我儿时的满满记忆,有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