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节庆话副食

  ■夏云 文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在老百姓眼中,“吃”是天大的事。安静也好,热闹也罢,旅游也好,居家也罢,哪家离得开一个“吃”字?

  “吃”在节假日就更是重头戏了。报载,1959年国庆,上海副食品行业不远千里,翻山越岭,广购远采,才做到每户供应家禽1只、每人供应蛋1个。由此可见,副食供应形势之严峻。如果某一天菜市场放出风来,明天有不凭票的带鱼供应,尽管带鱼被上海人形容为裤带,当天晚上还是有相当多的阿姨爷叔在摊位前开始排队。要排一个通宵,如果人站着,一夜饥寒交迫,双腿也必定吃不消,上海人就用破竹篮、破矮凳甚至是一块砖头冒充人头,排成一行。到第二天开市,人声开始躁动,市场热闹了,这些人伸伸懒腰,走到前台,真正排在一起,这被称之为“摆砖头”。那时的上海,肉类、水产类、禽蛋类都是紧俏商品,都要凭票。如果是些咸带鱼烂小黄鱼橡皮鱼,是计划供应多余的,必定排队,那时的人总是起得很早,经常为吃饭买菜发愁。

  光鸡光鸭也是过年过节的重头戏。那时鸡鸭不分割,买鸡就要买整只,活鸡活鸭很普遍。郊区农民也偷偷把鸡鸭拿出来卖,把鸡蛋拿出来换粮票换香烟票。

  过节了,豆制品加量了,食用油从四两每人加到半斤,海鱼一般是冰冻的,猪肉也是冰冻的,春节也加量。郊县城镇居民加0.75元,郊县农民加5角。那时的家中荤菜一般就是猪肉、鸡或鸭,还有鱼、鸡蛋、豆制品。牛羊肉这些花色品种很少见到。

  如今,买菜渠道多样,超市菜品丰俭自由,网上菜品遍及大江南北,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送货上门,都是举手之劳,不需要排队。不过上了年纪的人一说到小菜场,一说到过年过节,还会念念不忘油煎带鱼、油煎小黄鱼和油煎臭豆腐,不禁滔滔不绝地诉说当年如何排队买菜、如何摆砖头的故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焦点
   第07版:形象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那些年,与女儿共度的读书岁月
文苑投稿电子信箱:
“林枫欲老柿将熟,秋在万山深处红。”
控江路黄兴路拾遗
补上环保这一课
节庆话副食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节庆话副食 2021-12-14 2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