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车开往大雁塔途中,经过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导游小杜说,大雁塔周围学校多,文化气息浓,它是玄奘,即唐僧亲自设计并参与施工的藏经塔,始建于1300多年前,因坐落在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寺塔。
到了7层的大雁塔前,要抬头才能望到塔顶,巍峨庄严。但它却没有飞檐翘角,没有彩绘绚烂,也没有塔铃玎珰。方型锥体的塔身土黄色,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供人远眺,一如黄土高原般古拙、质朴、厚重。可别小看这古朴的大雁塔,它是西安市徽的组成部分,如果说上海市徽里的沙船托起了这座港口城市的扬帆启碇,那么大雁塔恰如西安这座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蕴。
遥想当年,秋风萧飒之际,一群群大雁南飞,长空雁叫掠塔顶。作为杜诗爱好者,我想起了天宝年间杜甫、高适、岑参等四人登高咏诵,杜甫诗最有忧患意识:“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一片歌舞升平中,他看到了颓败的迹象。
距大雁塔七八里许,是曲江遗址,也就是杜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曲江,现建起了曲江遗址公园。“雁塔题名”是唐朝新进士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新进士聚集于曲江边的杏园,吃了皇帝请客的杏园宴后,沿着“清江一曲柳千条”的曲江,带着微醺,春风得意地走向大雁塔,登塔回望杏园花开万朵,嫣红似霞,再题名壁上。而这些题诗,倘若写得好,马上就会传遍京城。但据小杜说,可惜北宋一场大火,题名壁上的诗歌一片焦土,灰飞烟灭。
雁塔题名后,除留京的外,大部分进士赴外地上任,有的人后来终身再未返京,就像我们现代人有“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情结一样,唐代人对长安亦有深深的念想,曲江、杏园、大雁塔,成为他们寄托思念的对象。杜甫晚年身在四川夔州,仍在《秋兴八首》中写道:“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意思是瞿塘峡与曲江虽然相隔万里,但秋天的风烟却将它们连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