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看这个题目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好吃的食物怎么与书法相联系?然而,笔者在阅读烹饪古籍、游览名胜古迹时常常发现食物与书法确有内在的联系。
笔者在绍兴兰亭游览时,见到石碑上刻着字体雄浑的“鹅池”两字,传说王羲之刚写好“鹅”字,忽闻皇帝圣旨下达,连忙搁笔接旨,他儿子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这让我不禁想起王羲之以字换鹅的故事。相传王羲之乘一叶扁舟游览水乡景色之时,只见那茂林修竹之处有一群白鹅在河面上戏水,他深深被白鹅的种种姿态和戏水的情状所吸引,并生出一片爱慕之情。船公见之就对他说:“何不将它买下?”一打听,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道士。道士得知王羲之的本意之后,心中好不欢喜,但却不露声色地说:“我这鹅是不卖的,若右军大人想要可写本《道德经》来换。”王羲之为得心爱之物,便欣然同意。后来就以字换鹅。那么,王羲之何以如此喜欢白鹅呢?据说,这与他钻研书法有关。他以为执笔时食指应如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清代有位书法家包世臣对此种情状作诗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
清代李渔不仅是一位大戏剧家、文学家、书法家,也是一位美食家。然而,他的书法与蟹有缘却鲜为人知。众所皆知,李渔一生嗜蟹如命。他为确保蟹汛过后也能吃到蟹,就让家人洗瓮,酿酒备糟,供糟蟹之用,甚至连有关的器皿杂物都专用并取个专名,鱼笼改称为“蟹笼”,水缸叫成“蟹缸”,陶瓮,也被改叫为“蟹瓮”,可谓是蟹之天下。他的书法源头也与蟹有缘。传说李渔上私塾时偏爱读书,然而他的毛笔字却写得蹩脚,于是有人笑他学的是“八足体”书法,李渔听后非但不生气反而灵机一动,暗暗照缚蟹的方法去临帖,注意收紧笔划,如此长进很快,得到了老师的夸奖,他以顺口溜的形式总结了他的书法经验,“字像八足螃蟹,心里何须惧怕,扯条绳子一捆,老实恭敬受夸!”后来,同学们都学他的诀窍习字呢。
鹅肉、蟹肉固然美味诱人,有心人还从这些美味身上悟出了一番别样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