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智慧
读书闲谈

  ■丁国平  文

  一

  读书不难见疑,难的是心中无识,说不出疑的内涵。

  二

  善读书者,必有善进书中的小径,可若不知出门,只能说善进不善出,其办法打对折。

  惟有能入,又能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三

  书一多,便滥。无定性的人,会失去方向,反而不及没有几本书的人,眼光深邃,如炬燃烧于长夜之中。四

  无书可读,是人生的悲剧;有书可读,就一定是人生的喜剧吗?五

  看书一成为习惯。便不必为之担忧,因为手头之书一读完,其便不甘寂寞,一定会寻更多的书来读,所以教孩子的读书方法,不是其他,而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俗语说: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辈子,而恶习也会害人一辈子。六

  许多专家学者谈起读书,都主张读经典名著,以为一本名著抵几十本、甚至几百本非名著给人的帮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许多名著不但前人读不懂,后人也读不懂,原因是能读懂名著的,本身水平已接近作者。

  七

  最好的读书,乃为运用,如顾炎武的“学致以用”,这种观点用于读死书的人身上,颇见疗效;用在不读书的人身上,可能会出问题。因为读书太少,受之于书的影响就大,万一是本不科学的书,不理性的书,不优美的书,匆匆忙忙就去运用,很容易遭受挫折。

  八

  书犹如鲜花,一朵独压群芳,固然可赏,却比不得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热闹非凡。连比较的花卉都没有,赏花极易走偏,反而失去审美的观照,依此类推,读书胜似赏花,没有书,或仅有少量的书,依然不行。九

  看书有时抵不上读书,眼过千遍,不及读书一遍。看无法品出语音、语调、语气、语韵以及语言的优美,更无法品出书中的感情。读书就不同,读时,自己已不是自己,自己是作者,倾吐的是自己的心声,抒发的是自己的感情,久而久之,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更为严密,语言精美,而文势不减。

  十

  读书有时不及抄书。书读后,时间一长,很容易忘记;忘记了,书读了等于无用;抄书就不相同,或多或少,记下书的要点和精华,仔细品评,效果甚佳,所以有人称: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是至理名言。十一

  抄书的根本,不仅仅在于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激活自己的创造力,有所感则有所发;有所悟则有所评判,这样在无形中,梳理了自己的思想,鲜明了自己的观点,周密了行文的逻辑,优美了文章的语言。十二

  对于一种能启迪思想的好书,肯定少不了在书中作各种符号,有时在空白处,添一点眉批,于“天地”之间加上一些综述,这样的书,才能算是自己的书。只做到这一步,尚欠火候,一定要将全部的评价在书阅完后写出。不写出,时间越久,感受会模糊,而每写一次,则加深印象;每次重读,都会涌出新的见解。十三

  读书要有重点。每捧起一本书,最好是打歼灭战,集中自己的精力,如泰山压顶一下子扑灭“对方”的气焰,不然,一仗未了,另起一仗,常常会弄得人“精疲力尽”,而岁月若奔,光阴似箭,生命不再,哀伤不已。十四

  寂寞才读书,不知是谁的发现!在红尘中,总是忙忙碌碌的人,每天要做许多事情,根本没有多少闲空来读书,对他而言,怎么可能寂寞?真正寂寞的人,缺乏交流的对象,需要填补心灵的空白,也只有寻书,进行彼此的沟通,才能熄灭内心的“炎热”。从历史上看,沉默总是在红尘中活跃的分子,能留下有价值的东西的人,恰恰是寂寞的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旅游
   第03版:时报周末·生活
   第04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5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美食
绚丽红尘一世倾情
时报周末·旅游
厦门尝海鲜观海景
春江水暖
雷锋,有你在身旁
放歌春天
读书闲谈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读书闲谈 2013-03-09 2 2013年03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