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家争鸣的唐诗大花园里,百花齐放,群芳斗艳,诗意盎然。
“桃花”无意,诗人有心。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一溪桃花,一脉流水,一心清闲,别有天地而自得其乐,抒发诗人高蹈尘外,醉心山林的隐逸情怀。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依然,“人面”杳然,想起了去年今日邂逅的那位女子,惆怅和失落之情油然而生。
“杨花”起舞,勇敢奋发。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百花争奇斗艳,使出浑身解数,色彩缤纷,繁花似锦,杨花乏色少香,可是不因“无才思”而藏拙,扬长避短,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留春的行列,这份执着和竞争让人肃然起敬。托花言志,饱含哲理,别具情趣。
“杏花”出墙,轻愁淡喜。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本该家人团聚,而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行人希望找个酒家,歇脚避雨,饮酒浇愁,于是问路牧童,牧童随手一指,红杏出墙,遥而可及。流浪飘泊的心得到暂时的安顿,心头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梨花”带雨,美人迟暮。刘方平《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梨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女主人公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写梨花飘零,满地狼籍,与美人迟暮、泣泪涟涟两相映衬,借梨花飘零隐喻美人迟暮、青春不再之悲,引发读者对美人身世可悲、青春暗逝的类似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