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发展需筑牢环保“生命线”

  ■刘巍巍  吕梦琦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论述,对指导各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我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突出。环境资源的约束加剧,过度依赖能源资源且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更加凸显,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河北沧县“红豆水”事件、云南阳宗海砷污染、湖南郴州血铅事件等污染事件,不仅严重破坏当地环境,更对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增强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当前,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和地区之间的角力已经从拼资金、拼土地、拼政策演化为比环境、比规划、比潜力。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承载力。哪个地区的环境好,哪个地区群众的幸福指数就高,哪个地区的发展后劲就足。毫不夸张地讲,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发展的“生命线”和“能量源”,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本在于转变发展方式。摈弃“先发展后治理”“只要GDP,无视环境承载力”的老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树立生态环境在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在产业的布局和调整当中,努力做到规划先行,真正把环境建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有效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积极完善制度保障。通过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与官员政绩和企业的准入淘汰紧密挂钩,实施重大环保事件一票否决等办法,倒逼地方加强监管,也使企业不敢碰触损害环境的高压线,切实保障公民的环境权、健康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福祉。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呼吸清洁的空气,是社会的共同期待。保护生态环境,政府以此为施政目标,企业以此为天然责任,公民努力养成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环境必然更加美好。    (来源: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生活·资讯
   第05版:评论
   第06版:时尚·悦读
   第07版:五角场·文苑
   第08版:民生·社会
加快发展需筑牢环保“生命线”
言论观点
凤凰门票调整拷问政府“作为”
抗日剧:卖点可以有雷人不能有
教会“早恋”学生负责任地爱
杨浦时报评论05加快发展需筑牢环保“生命线” 2013-04-16 2 2013年04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