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延吉新村社区居民杨女士说起自己为一家公司当“绣娘”的经历时后悔莫及:“本想通过手艺绣‘十字绣’挣钱,没想到辛辛苦苦忙碌四个多月,还白花600块钱买了个教训!”
去年年底,杨女士听熟人介绍,到本市某公司拿“十字绣”原料和图纸,绣成成品后送还公司,可以赚取1000元至5000元的劳务费。自认为心灵手巧的杨女士觉得这是个赚钱的好路子,便与该公司联系,并支付了600元押金,领到了一幅“花开富贵”的图样和原料。经过四个多月千针万线的心血投入,杨女士带着绣好的成品到该公司交货,却发现公司已经人去楼空,之前支付的600元押金也打了水漂。
从杨浦警方接警情况看,去年以来,已发生多起类似杨女士遭遇的“十字绣”加工受骗案。综合目前已侦破的案件特点,犯罪分子多通过派发名片、微博、QQ、微信、论坛等媒介进行广告宣传推广,或租赁店面、成立虚假公司、PS合成与名人照片等,以增加可信度。犯罪嫌疑人大多成立名为“加工贸易中心”、“代加工贸易公司”、“十字绣工厂”的公司或商店,有的伪造假营业执照和印章,有的则证照全无,有的即便有个体营业执照但是并无对外发包或委托发包资质,或以公司或实体店的名义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使群众相信其公司有实力支付高额报酬。
此外,由于“十字绣”加工难度不高,只需要有时间、有耐心、手巧的人员均可参与,因此受害对象以中老年妇女或无业女青年为主,也有部分大学生受骗上当。她们在完成作品提交店家后,店主往往以产品不合格、做工粗糙等为借口,拒绝结算薪酬并以产品未达标为由拒绝退还保证金。而这一弱势群体大多数人选择息事宁人、自认倒霉;即便选择报警,因为有代加工协议,也很难主张自己的权利,这进一步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
杨浦警方提醒广大居民,在与“十字绣”店家合作之前,要提高警惕,反复验证其经营资质;在签订加工协议时,要增强法律意识,仔细斟酌代加工协议相关条款,减少受骗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