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丁字楼215,或许这里没有崭新的设施,但木质桌椅上的痕迹透露出岁月的气息,一下子把人拉回很久很久以前——
那一年,1980年。当四平路999号还是上海第二师范学校的时候,这间教室就传出了欢声笑语,一个“大哥哥”,带着几个学生饶有兴致地在科技的天空中翱翔。
那一年,1980年,对今天的杨高学子,是陌生的一年。但他——岑瑞宝老师,已经站在这里谱写杨高历史上辉煌的一笔了。
那一年,1980年,“航模社”成立了。就在这间215教室中,师生挥洒下的汗水凝结成了科学结晶。从此,每年的创新大赛、研究型课程,他都全心全意投入,一直到今天。31年后的今天,他依旧在215教室里。
整整31年,学校的名字从“杨浦中学”换成“第二师范学校”,再更名为如今的“杨浦高级中学”,“航模社”也改叫“科技社”了。31年的光阴变迁可以改变许多东西,但改变不了他对学校、对科技教育深深的爱。他没有离开过他的岗位,仍然兢兢业业,无论是物理还是地理,他都能让几十平米的课堂成为自然科学的海洋,让来这里的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条小鱼,探索前行。那些创意比赛,没有给他带来金钱和地位,只给他留下了满额的皱纹和一头白发……
但他不在意,因为他正忙着同济建造节,还有新一轮的创新峰会论坛,他在意的只是如何把自己剩余的光辉发挥到极致,如何让“杨浦高级中学”的名字再一次挂在颁奖台。
他也会害怕,等他退休之后,215的大门会永远被锁起来,再没有一个人“三十年如一日”地站在这里,为了学生的梦想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科学的世界中无数次跌倒时他没有怕过,因为他知道自己会站起来;付出血汗但等不到回音时他没有怕过,因为他知道下一次会做得更好;但现在,他真的有点不知所措。
多想可以有长生不老的方法,他一定会把这辈子,下辈子全用在215里,为学生、为未来做铺路的石子。
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他有些惋惜,惋惜的不是31年的光阴没有为他带来名利,而是他再也没有第二个三十年可以奉献啊!他更是惋惜,等他退休,215的大门就会紧闭,那些代表着成就的昔日的奖状,甚至再没有一双手能拂去上面的尘埃。或许,他会成为杨高校史陈列室的一部分,但他更希望的是,将这把215的钥匙,连同这份精神一同传递下去啊!
每次关上215的门,他都有说不出的感伤,不知还有多少次机会亲手关上这扇熟悉的门。
当他最后一次关上这扇门,该有多少心痛与不舍啊!再一个三十年,也许“科技社”亦不复存在了,正如任何一颗璀璨的星辰会有陨落,会被遗忘。我将用我的这篇文章,纪念这将被忘却的215和为我们付出了一生心血的岑瑞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