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镜头在普通人身上聚焦

  ■钟喻文

  “落雨了,打烊了,小八蜡子开会了……”上海有线电视台原有个《寻常人家》栏目,早期的一些片子,从《德兴坊》到《好心人抱一抱孤儿活动》等,主人公清一色都是普通老百姓,片头主题曲响起,镜头距焦所至,恪尽职守协助维持交通的离退休老人;直面生活、勇于拼搏的残疾人;搬离“穷街”的拆迁居民以及莘莘学子、家庭主妇、劳动模范等尽收其中。真实、丰富、“接地气”的素材,纪实、质朴、“生活流”的风格,尽管说的都是些“宛如平常一首歌”的家事、琐事、小事,但片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往往能震撼观众的心,让人欲罢不能!

  包括央视的原“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栏目、上视的《纪录片编辑室》栏目、《第25个小时》栏目等一批栏目在内,许多以普通人为主角的纪录片往往比影视剧类、综艺类节目更具吸引力、更受欢迎、更值得回味。原因何在?关键在于编导用心在普通人身上聚焦,刻意发掘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邃人生哲理的“故事”,让观众在无穷的沉浸和回味中思考人生。

  老百姓虽然普通,但贴近他们内心不难发现真善美,他们身上同样能展示出一幅幅清新、壮美、深情的人生画卷。另外,普通人也最值得关注,他们的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能够清晰、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变革和发展的时代。

  从编导、制作者的角度来看,拍摄这类作品,与其是在从事一种工作,不如说是对生活的深度体验。因此在不少片子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编导、拍摄者在镜头的“推、拉、摇、移”中充满了对被拍摄者理解、尊重的内在情感,以及表现生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的勇气,他们手中的镜头,多取“平视”而摒弃“俯视”,这一点非常重要,距离近了,气息通了,自然能拍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情绪是双向的,往往在摄制过程中,编导、制作者的思想、观念、情感也逐渐在发生变化,距离愈近,拍成的片子也愈发真实感人,很多纪录片成功的启示正在于此。

  生老病死的磨难,衣食住行的窘迫,它随时都可能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在市场经济的汹涌浪潮中,怎样去保持、发掘人情的温暖,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让老人不感孤独,小孩不再沉重,病人不被抛弃……编导、制作者用自己手中的工具作了回答。为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艺术工作者的首要问题,话虽然有些“老”,但作品离老百姓越近,就越受老百姓欢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旅游
   第03版:时报周末·生活
   第04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5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焦点
让镜头在普通人身上聚焦
水长城
套鞋的故事
六月六,天贶节
品味三道茶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让镜头在普通人身上聚焦 2013-07-13 2 2013年07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