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句评论就能引发数万人大讨论,只是若要人人都能畅所欲言,就别让粗暴的谩骂代替理性对话。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鸣明因为发表了几条微博评论瞬间“火了”。7月28日,陈鸣明评论并转发了一条美国枪击案的微博,他带有攻击性的表达方式激起了网民们的口诛笔伐。
回顾一年来多个热点事件,不难发现只要有人提出了和“主流”相反的观点,恐怕就得要历练一下网络舆论洪水般的考验。
一方面,网络讨厌信息洗脑式的“统一口径”,另一方面却又容不得有人提出尖锐意见。越是开放的环境,越能容忍不同声音的存在,不论对他的观点“咬牙切齿”,还是对他的论调“火冒三丈”,都不应成为棒杀别人发言权的理由。
哪怕别人的观点在自己看来有多么“欠骂”,也应该认识到,再尖锐的指责和再轻描淡写的侮辱都不是一回事儿,如同指着脸批评和朝脸上吐口水的不同效果。
也正因为网络是一个开放平台,没有身份差异、距离限制,任何人都可以便捷地进行对话,所以网络也是一个巨大的公共场合,就算人们隐藏在各自的ID(用户名称)后面,其修养和气度也可见一斑。
有人说网络是一个泄私愤的地方,只是当“私愤”聚集到了一定数量,就会演变成“公愤”。正是因为如此,更多的政府机构和官员开通微博,与网民互动,听取民意。尽管部分官微的维护还不尽如人意,久不更新、自说自话如同“僵尸博”一般的存在,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官方开始习惯用这种亘古未有的方式活跃在网络上。
正如陈鸣明29日发表的长微博《有话好好说,从我做起》中,不乏“个别言辞欠妥,虚心接受批评,请求原谅”等内容,并表示“今后发表观点要有话好好说,才能被更多网民接纳”,这条微博获得了近3万条的转发、4万多条的评论,主要是肯定和表扬的声音。
作为任何一个网络观点产生碰撞的多方,为何不能都试着像这样“从我做起”呢?(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