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铅灰的天空向下逼仄,仿佛中世纪的忧伤与沉重,优雅的钢筋水泥起起落落,黑白的商店招牌从容不迫,街上红衣老妇人的背影,凝聚了芬兰人的生命力”。这是一位学者笔下的芬兰:小心谨慎、顽强不屈、沉默寡言。
和世界上很多都城相比,建在丘陵起伏的半岛上的赫尔辛基算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城市。创建于公元1550年的这座海边小城,最初是瑞典的领地,“芬兰”这个词在瑞典语里意即“新发现的地方”。
赫尔辛基素有“波罗的海的女儿”之称,三面都被湛蓝的海水及岛屿所包围。这是一座都市建筑与自然风光巧妙结合在一起的花园城市,传统的北欧民族浪漫主义与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的城市建筑风格非常明显,也难怪很多人都说这里是世界上最合适徒步旅游的地方。
最佳旅游时间
赫尔辛基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但5-9月是最佳旅游时间,而10月、2月、3月是欣赏北极光的最佳时间。夏天阳光和煦,可以划船、骑马、垂钓等;冬天银装素裹,可以滑雪、乘雪橇、观北极光、住冰屋等。
推荐景点
西贝柳斯公园
提到举世闻名的芬兰人,大概最先想到的就是西贝柳斯。他的《芬兰颂》——一首用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组成的音诗,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被喻为第二国歌。
位于赫尔辛基北部、距离岩石教堂不远的西贝柳斯公园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建。这个安静的公园被湖光山色拥抱,其中最吸引人的便是芬兰著名女雕塑家希尔图宁花费六年时间创作的西贝柳斯纪念碑。这座现代感极强的金属雕塑由两部分组成:嵌在红色岩石上的巨大的西贝柳斯金属头像和一组由600余根银白色不锈钢管组成的森林。它远观似一架巨型管风琴,高低错落有致,和周围的白桦林相呼应。每当海风吹过,气流穿过钢管发出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风鸣声,仿佛是大自然为纪念这位音乐家而演奏着永恒的乐章。每年6月,赫尔辛基都要以这座公园为中心举办7至10天的“西贝柳斯节”,一场场精彩的音乐会吸引了众多古典乐迷前往参加。
赫尔辛基大教堂
赫尔辛基大教堂位于市中心参议院广场,建于1852年。希腊神殿式的白色柱廊以及醒目的青铜圆顶高耸在上百级的阶梯上,堪称芬兰建筑艺术上的精华。大教堂高出海平面80多米,使之成为赫尔辛基的象征。大教堂附近的总统府建于1814年,沙俄统治时期是沙皇的行宫,1917年芬兰独立后成为总统府。总统府附近的南码头常年开设露天市场,商贩在这里出售鲜花、水果和蔬菜,还有芬兰刀、驯鹿皮和首饰等各种传统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是外国游客观光游览的必到之处。露天市场旁伫立着一座著名的阿曼达青铜塑像,她一手托腮,静静地凝望着大海。这座建于100多年前的青铜塑像已成为赫尔辛基市的象征之一。
乌斯别斯基大教堂
乌斯别斯基大教堂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大的希腊东正教教堂,由俄罗斯建筑师设计,完成于1868年,为典型的红砖绿顶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共有十三座塔,所有尖塔上的十字架面向东方,象征耶稣和十二门徒。内部穹顶上的华丽的饰画与宗教典故雕饰,具有浓郁的传统东正教堂艺术风格。此外,教堂内还葬有芬兰民族英雄马达汉将军,他曾率领芬兰军队抵抗俄国入侵。
岩石教堂
岩石教堂又名坦佩利奥基奥教堂,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于岩石中的教堂。
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的坦佩利岩石广场,由建筑师添姆和杜姆苏马连宁兄弟在1969年设计建造。既然是选择造在由一块巨大岩石覆盖的岩石广场,教堂便保留了自然景观,在岩石处往下挖掘。在这里,看不到一般教堂所具有的尖顶和钟楼,甚至都注意不到教堂的存在,只有一个直径20多米的淡蓝色铜质圆形拱顶暴露在岩石的最上面。远远望去整座教堂如同着陆的飞碟,充满了未来感,而包裹着它的巨大岩石又把我们带入了中世纪。
教堂入口设计成隧道,顶部的墙体用炸碎的岩石堆砌而成,看似松散杂乱,好像随时可能掉下来,实际上每一块石头都是精心选砌的。水滴从岩缝中渗出,顺着岩壁流入地下水道。岩石教堂可同时容纳940人,每周日早晨定时举行礼拜,在岩壁的回音作用下,教堂音效奇佳,因此很多音乐会选择在这里举行。
阿黛浓美术馆
位于赫尔辛基火车站斜对面的阿黛浓美术馆是芬兰最古老的美术馆,已经开放了125年。建筑主体由新文艺复兴风格代表人物泰奥多尔·赫伊耶尔设计建造。门廊支撑着三角廊顶的四个女神像,分别代表着建筑、绘画、雕塑以及音乐这四种艺术形式。
在这座充满欧式古典风情的大楼里,凝聚了芬兰历史上最为经典的艺术作品,见证收藏了芬兰艺术每一个兴盛衰败的瞬间。在此可以看到芬兰艺术黄金时期和现代派大师的作品,从艾阿尔博特·埃代尔费尔德到海莱内·斯克耶尔弗贝克,也可以遇见罗丹的《思想者》,梵高在世时最后的画作《奥威小镇上的街道》以及高更、塞尚等人的名作。
阿黛浓美术馆一年还有两次大型的主题展,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