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驹先生是位自觉抒写环保题材的诗人。“和自然相处需要尊重和爱”(《我爱那……》)是他的绿色理念。他出于爱心,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就有这方面的诗文问世,为宣传环保、呵护生态、优化我们的生存环境而倾心尽力。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发表环保方面的诗歌约40多首,散文近十篇。它数量虽不多,但时有佳作,它播发出的正能量颇受好评。
现在试就他的环保诗歌谈些观感。我认为这些诗歌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近处着手,细处落笔。一位外国诗人曾这样说过:“不论我走向何方,我的心永在家乡。”傅家驹先生是苏州人,上海是他的第二故乡,因此他时常惦记的是他的故乡,他一直关注的也是他的故乡。“故乡的一砖一瓦我一往情深/故乡的一草一木我为之神往”(《有个地方叫故乡》),“我那天涯不定的身影/带不走的却是/丝丝缕缕对故乡的深情”(《夏日情怀》)。
他爱故乡的花,他写了睡莲、红蓼、蔷薇、玫瑰和杜鹃;他爱故乡的树,他写了楝树、乌桕、枣树、垂柳和银杏;他爱故乡的可爱的小动物,他写了知了、蝈蝈、蜻蜓、紫燕和大雁。他笔底情是心中情的自然流露,他心中情在笔底五彩缤纷。他是从环保的角度切入,去描绘他故乡的花花草草和动植物的。故乡的环保工作做得好,无疑便增强了他对故乡的感情和热爱。他的苏州故乡靠近太湖,他写道:“洗过的青山仿佛浴后的婴孩/雾中的太湖宛如薄纱中盛开的玫瑰”(《雨中太湖》)。他写故乡的小溪、莲藕和小花:“晚霞燃烧小溪”、“薄雾中溢出莲和藕的香醇”、“嗅着无名小花的静谧”。他写故乡的绿荫、凌霄花、桂花和枫叶:“绿荫撑起一院凉/灼灼凌霄欢东墙”(《夏日》),“暗香随风月中桂/潇洒一橹枫叶醉”(《故乡好》)。他的第二故乡是上海,他住的地方靠近顾村公园和美兰湖畔。因此他用带着感情的笔调写了公园里的美丽樱花和湖畔的金色稻穗:“风儿撩起一天花雨/花瓣报恩地亲吻大地母亲”(《樱花,樱花》);“沉沉的稻穗回忆着主人的辛勤/相机捕捉着梦一般的美景”(《美兰湖畔》)。
我国是个主张“天人合一”的国度。古代曾制订过一些法律条文,禁止在树木生长期大肆砍伐,禁止在鱼类繁殖期大肆捕捞。就以鸟类来说,古人就留下了这样的金句:“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陆游:《鸟啼》)“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窝中望母归。”傅家驹先生认为“和自然相处需要尊重和爱”正是我们祖先主张的“天人合一”理念的传承和延续。
二、对比鲜明,学有标杆。傅家驹先生到过国内的很多地方,他始终用环保的眼光观察一切,用环保标尺去丈量他所去到的地方。他曾去过成都和延安等地。他在诗中写道:“一弯新月,丛丛花影/溶进了甜美梦境/不想清醒,忘了归程”(《成都花瓣·花的城市》),“万家窗花才换色,/一山牡丹竞斗妍”(《延安行诗抄·万花山》)。这些出自肺腑的诗句无疑是对上述两地优美环境的肯定和赞颂。当然他也去过有“花园之国”誉称的新加坡,那里的环境令诗人纵情放歌:“才下银燕,进入过道/迎面扑来清凉一片”,“你靓丽的花朵,别样妩媚/素馨里透出浓浓友情”,“南国的花卉南国的树/吮吸土地的乳汁沐浴赤道的阳光”,“我带来了空空的行囊/携回满满的宝藏”(《新加坡诗章》),新加坡在环保方面的确提供了许多好经验,其中一条是他们很舍得在这方面投入,从1975年至1993年这18年中,他们用于环保的费用为7亿新加坡元,称得上是“昂贵的代价”了。当时的总理李光耀说:“……树木和草丛给我们优雅文明的气氛,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刘蕙霞:《新加坡有多绿》)。傅家驹先生曾写过一首题名为《偿债》的诗,他将我国西北个别地方在环境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指了出来:“西北曾经的葱绿和花红/为什么荒漠和浑黄能触眼可见/人的贪婪对自然过度攫取/虽有发展,另一方面却是负债累累”,诗人对此忧心忡忡,所以他给这首诗用的标题为《偿债》。
三、热情赞颂,绿色卫士。新加坡为搞好环保,在对人民切实进行环保教育,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方面是紧抓不放,倾注了很多精力的。傅家驹先生更看重这一条有力的举措,他在《阳光下的小可爱》、《一瓣黄花一瓣秋》以及《雪》等多首诗中,用诗的形式宣传了“环保要搞好,全靠你我他”的想法。他写道:“清除垃圾齐动手/一路欢声一路歌”;他指出:“人的不倦劳动/周边的环境文明安宁/我们的祖国才能受力前行”;他希望他的读者能够做到像诗中阳光下的“小可爱”那样,养成“拾起一个小烟蒂/又看又笑丢进垃圾箱”的良好习惯。总之,他希望大家要有环境意识,要重视文明和环保,并从现在做起,从近处做起,从自我做起。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得好:“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同样,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让我看看你环保做得怎样,我就知道你的文明程度了”。
“笔底生灵皆有态,人间爱恨尽成诗”。傅家驹先生笔耕不辍,攀登不止,为大家树立了好榜样,让我们衷心祝愿他诗心不老,身笔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