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一柄大竹枝
——文与可墨竹图

  ■赵韩德 文

  春节逛福州路,登楼“艺苑真赏社”,见到一幅丈二大画——文与可“墨竹图”。

  没有“修枝旁逸”“清气入骨”的清闲,而是沉重。一柄大竹枝呈“板烟斗”式半空横出,扑面而来,下沉、再顽强上扬。竿如虬龙,叶如错铁;繁枝茂叶,密密麻麻,层层叠叠。——世上有这样的竹么?

  我想,自然界大概是没有这竿竹的。

  竹有芦竹、小篱竹、大毛竹等等,甚至有一种叫“佛肚竹”,一节一节挺着大肚皮,叫你不得不佩服古人命名的聪明。竹之截面有圆的、扁的,不可思议还有方的。历来最潇洒、最被入诗入词的,为潇湘竹、湘妃竹,即斑竹。“湘妃”之名一出,就联系到了舜的两妃娥皇女英,联系到了老迈的舜苍梧之野不归令两妃断肠。于是“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于是“斑竹一枝千滴泪”,千古伤情。

  偏偏这竹又和咱们古人的书写工具毛笔十分配合。毛笔含了墨,随便拖拖划划,似乎就出来了竹叶形状。有心的文人留意起来,观察光影月色将竹投在纸窗上的风姿,就一笔笔的挥洒出墨竹来。

  柯九思画竹、夏昶画竹、徐渭画竹、石涛画竹、板桥画竹、昌硕画竹……片墨寸楮,宝如拱璧。夏昶的墨竹,当时就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的美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到文人笔下,就闹大了。单画竹不算,往往还要“诗书画印”全体出动,譬如郑板桥借竹发挥吟道:

  “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站在“艺苑真赏社”文同(1018~1079,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的这巨幅墨竹前,那种“天风逼人”的力度,是看其它作品时感受不到的。

  文与可自题:“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世上有这样的竹么?应该有。“出乎意料之外,在乎情理之中”。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站在这幅大竹枝的飒飒茂叶前,所谓“栖凤枝梢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显得多么的“份量不足”。不免想起当代诗《悬崖边上的树》里生动的句子,“……它的弯曲了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好像是要飞翔……”

  该画由日本“二玄社”高科技复制,几同真迹。原件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好一柄大竹枝
人来疯
绿色的诱惑
三阳开泰
阳光灿烂的美国太太
回乡过年
侨眷之乐
弯腰的人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好一柄大竹枝 2015-03-14 2 2015年03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