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如何变得更美好

  《城市的迷惘》

  薛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正在成为人们新的家园。而城市本身,面临诸多挑战,能否走出发展困局,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的迷惘》这本书中,直指当前全球城市发展中的弊端,并且试图开出良方。

  新兴的地貌都市主义

  书作者薛涌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北京,后赴美获得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薛涌不仅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还长期在中美著名报刊发表时政言论。

  《城市的迷惘》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正儿八经的学术著作,而是作者近年来关于城市类话题的评论汇集。薛涌以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冷静地分析中外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比如,书中对于城市建设与规划、城市环境与污染、城市交通与低碳等热点,进行独到而深刻的分析。

  当前,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无不大力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从经济学和设计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违背市场规律,要从生产、生活需求的角度进行建设。国内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到政绩观的影响,俨然不顾及经济水平和人们的需求,大兴土木,盲目修建新城,出现大量空置楼盘。鉴于经济实力的欠缺、消费能力的薄弱、人口数量的不足,使得不少新城成为“鬼城”。

  对于“鬼城”存在的现实,作者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城镇化建设不是一味地修建全新的街道和房屋,更不意味着野蛮拆迁损害百姓利益。城镇化建设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使得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

  本书之开篇“风水与发展”中,薛涌对于近年兴起的“地貌都市主义”理念阐述了其观点。中国古代,筑城或者修建房屋,都讲究风水。风水这个词汇本身并非贬义,然而在发展中成为迷信的别称。薛涌认为,城市建设讲究风水,如果从科学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地貌都市主义作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新理念,在薛涌看来这很接近老庄哲学思想,强调对自然的顺应而非对抗。地貌都市主义强调城市必须按照自然环境进行整体布局。这个道理尽管朴素易懂,但很多城市在建设时,常常反道而行之。比如有的城市坐落在丘陵地带,为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全然不顾脆弱的生态,大肆砍伐树木,铲平山体。薛涌认为,城市建设中,若为拓展城市空间而破坏原本的地理环境与生态,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举动。

  城市功能分区的弊端

  也许是薛涌长期在美国工作生活的原因,对于美国城市现状有着独到的观察。在现代城市设计中,一般偏好把城市分割成若干个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区域。比如工作区、学校区、公共服务区、生活区等。在工作区,又按照不同的行业特点,分为高新技术产业区、工业机械制造区、物流与储运区等。这种分区法,曾经在美国兴盛一时,最近几年,人们已经发现,这带来了很多麻烦。比如生活区远离工作区,上班族在路上的时间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小时不等,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路途中。

  薛涌在“美国都市复兴观察”一文中指出,这种城市分区的做法,表面上让城市有条不紊,实际上并没有考虑人的真正诉求。如果一个人住在城市远郊,每天清晨早起上班,若乘坐公共交通,上班时间可能没有保障。而驾驶私家车,一个月的汽油费累计起来实为惊人。人过于早起,精神不振,这在客观上影响工作效率。他认为:对于工作生活而言,分区规划城市是失败之举。如果工作区和生活区融合起来,这对于工作和生活是互利的。

  当前美国一些大城市,很多人为了节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忍痛割舍远郊舒适的别墅,搬到喧闹的城市。即便一家人蜗居在狭小的公寓,却也是值得的。在薛涌看来,这类人群重返城市,主观上是为了自身的工作生活便利,客观上是为低碳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因为在发达的美国城市里,市内的公交车、地铁、轻轨从来就没有满座过,纷纷乘坐公共交通,提升了公共交通的使用率,随之而来的是乘驾私家车的人减少,这样降低了油耗,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

  如果说美国人现在处于“城市再出发”的时期,那么中国则正上演“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关键阶段,当上亿的农民告别乡土在城市安家时,他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要适应城市的快节奏,更有生活习惯、交往方式、思维模式的依次转换。

  单一产业不利于城市繁荣

  美国在城市建设中,也乐于对陈旧的小区进行拆迁改造。而这类小区一般生活成本较低,房租低廉,为低收入者提供了生存空间。这类社区尽管环境不尽人意,可是在薛涌看来有其存在的理由。他认为,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万花筒,需要各种人存在,如果城市里都是富人,这样的城市是不完整的。在大城市那些被人忽略的贫民窟中,往往是年轻人梦想的起航之地,很多精彩的创意、巧妙的营销策略、全新的技术创新首先是在这里萌发。而城市住着豪宅的富人们,有着稳定的收入和舒适的生活,创新已经没有动力。

  传统的观点认为:城市应该以一种特色产业作为引擎,拉动经济的发展。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在世界颇为流行,而伴随着汽车之城底特律的衰落,很多人开始对此进行反思。底特律的兴盛与衰落,是美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的生动写照。类似底特律的教训,中国也不少见。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很多城市主攻一种产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纷纷面临转型之困。比如,有的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围绕矿产开发,涌现出很多资源主导型城市,但当产能减少,这类城市的经济发展必然走向迷惘。

  城市如同人一样,有心跳和呼吸,有个性和脾气,有机遇更有挑战。任何一本书、一位学者,不可能将城市发展中的难题进行百科全书式的剖析,《城市的迷惘》也是如此。薛涌在书中时常将美国和中国城市进行横向比较,这无不坦露出他对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关注。 

  (来源:新华读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城市如何变得更美好
悦读汇
社交商务时代,小众消费崛起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悦读02城市如何变得更美好 2015-04-11 2 2015年04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