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止青春 亦有情怀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迎来创立20周年

  据新华社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近日迎来成立20周年。1995年,由夏衍、黄佐临和熊佛西创建的上海人艺、上海青年话剧团合并成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立20周年系列演出同时揭幕,众多海派话剧经典如《商鞅》等将重新登上舞台。

  上海三代话剧人庆祝“生日”

  焦晃、娄际成、魏宗万、许承先等老一辈艺术家,郝平、王一楠、雷佳音、尹铸胜等年轻话剧人……4月6日晚,上海三代话剧人集聚舞台,重温他们演绎过的经典角色,共同为上海话剧庆贺“生日”。

  年近80的焦晃一袭长衫,演绎话剧《正红旗下》中的“老舍先生”,怆然的神态、深情的声音,勾勒出一代文学大家的暮年情怀。喜剧大师魏宗万表演16年前的一出话剧《单间浴室》,一口地道苏北口音、妙语连珠,让观众笑到捧腹。

  翻版自海外的名剧《万尼亚舅舅》《12个人》《浮士德》《天堂隔壁是疯人院》等近年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作的新作,纷纷以“折子戏”的形式粉墨登场,如同一颗颗珍珠,连缀成上海话剧20年的成长记忆。

  20年票房从90万到3000万

  “1995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立之际,是中国话剧生存最艰难的时候,当时中心全年票房90万元。”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回顾20年筚路蓝缕。

  上世纪90年代,上海话剧演出市场曾经历“惨淡期”,许多剧目花了很多钱辛苦制作排演出来,但演出时剧院门可罗雀,有时甚至台上站的演员比台下坐的观众还要多,为此,一位从艺40多年的老话剧工作者在向屈指可数的观众谢幕后号啕大哭。

  面对当时文化的萧条,上海话剧人选择“主动拥抱”市场,启动了包括“制作人中心制”,组建演员俱乐部等在内的多种体制改革,同时大力培养年轻观众,让话剧消费不断升温,“白领话剧”在上海蔚然成风。

  时光流转。2013年9月14日,上海话剧中心所在的安福路上人山人海。话剧中心一年一度的“半价日”活动,一天内就售票300余万元,是改革之初话剧中心全年票房的3倍。而2014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全年票房收入达3000余万元,国有资产总值逾亿元。

  “站在人艺和青话这两个巨人肩上,在全国文艺院团被要求走市场的背景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率先变革,获得了人才、物力、财力上的优势。”原上海市文化局戏剧处处长李守成如此评论。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认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既有艺术品位,也有市场的效益,同时又有国际交流的大视野”。

  搭建国际戏剧交流的舞台

  上海是中国话剧发源地。话剧在这座城市中已有110年历史。展望未来5年,杨绍林希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能利用体制机制相对灵活的优势,能搭建起戏剧的国际交流平台,集聚全中国乃至全球的戏剧人才,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承担起对人类精神文明和优秀民族文化重建传承应该负有的文化职责。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创的“上海当代戏剧节”已有10年历史,每年都有10数台全球优秀话剧受邀来上海演出交流,积累了丰厚资源。

  2013年,在俄罗斯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诞辰150周年之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邀请俄罗斯著名导演阿道夫·沙彼罗来沪创作了契诃夫名剧《万尼亚舅舅》。今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还将邀请英美大腕导演执导《推销员之死》等剧目。众多国际合作项目纷纷展开。

  杨绍林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虽然搏击市场,却不做市场的奴隶,而最终是一个肩负戏剧教育使命的文化机构,也是以普遍人性沟通中外的一个舞台。 

  ■孙丽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不止青春 亦有情怀
用动物世界嘲笑人类愚蠢
近期将公布违规企业黑名单
图片新闻
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并将首次免费网络直播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化04不止青春 亦有情怀 2015-04-11 2 2015年04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