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哥之美,遗失与发现

  《吴哥之美》

  蒋勋

  湖南美术出版社

  文明,如何发现?古代的中国人,对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并没有太大兴趣。除了纷乱的南北朝、好战的蒙元王朝,在其他时候,从统治者到平民,中华四周构成的是异域的存在,极少会有人想要去了解异域的异族怎样生活,其文化又怎样存在。而到了近代,被坚船利炮攻破封闭秩序的中华帝国,需要向更强盛的文明学习。

  一直到今天,国人对周边小国和部族的兴趣,远远低于了解欧美日韩的愿望。即便东南亚、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国人度假旅行的热门目的地,但人们似乎并不关心那些异质性的文化存在背后有过什么样的故事。归结起来,对于异域文明的发现态度,我们抱有极其功利的态度,如果不如中国,那么我们宁愿做一个远距离走马观花的领略者。

  而在近代的那些工业化先行国家,那些定义了近代文明标准的国家,那些在几百年时间内将几个大洲纳入殖民范畴的国家,最初并不承认欧洲文明之外存在高水平的文明。这种漠视和抹煞,主要是为了削除殖民掠夺与毁灭所必然滋生的罪恶感,但也不妨说是文化优越性与排他性心理的自然体现。尽管如此,那些受到殖民掠夺与毁灭的原生文明,部分文化艺术品流入欧洲,仍引起了近代欧洲人的追捧,这就为后来文化艺术领域发生重新定义,加入更多的多样性要素创造了基础。

  追随着殖民者的脚步,工业化国家的考古学家、艺术家、诗人开始踏入陌生的异域,去考证陌生的遗迹。一个多样化的古代世界,就陆续以华丽的方式呈现在现代人的面前。

  公元9-5世纪,东南亚的高棉王国曾盛极一时,建都吴哥,也称为吴哥王朝、真腊。吴哥王朝是古代中国、印度、马来亚及东南亚其他多个部族、民族古代文明的融合产物,留下了大量璀璨夺目的印度教和佛教寺庙等古建筑文明遗址。1432年,吴哥王朝被暹罗素可泰王朝攻破,举族迁至金边,发展为后来的柬埔寨,吴哥遗址就这样被世人遗忘。

  吴哥遗址19世纪被重新“发现”。法国探险家通过中国元代外交官周达观所写的《真腊风土记》,经过反复探索,终于在丛林中找到了沉埋了四百多年的吴哥王朝。吴哥窟重现于世,后被列入人类七大文明奇景。

  为什么是欧洲人重新“发现”了吴哥?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被收入《四库全书》,这本作品会在19世纪传至欧洲,足见其问世后的几个世纪之内有着较为广泛的传播范畴,绝非为明清时代的中国人所闻所未闻。为什么不是中国人根据《真腊风土记》,去探寻,去发现,去领略吴哥之美?1432年,吴哥废弃,之前的两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其后的400年间,总体上,中华帝国和它的人民失去了它的好奇心,不要说《真腊风土记》,就算周达观或是其他人写过《英吉利风土记》、《法兰西风土记》、《阿兹特克风土记》,大概也不会引发人们的兴趣。

  台湾地区著名作家蒋勋所著的《吴哥之美》,是由多篇造访吴哥写成的信件汇编而成。这本书在2004年一经出版,不仅成为蒋勋最为有名的代表作,而且也带动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游客掀起持续的吴哥窟游览热潮,总算有了其中一部分人开始学会去端详吴哥遗址的悠长历史和绚丽艺术。

  这既是一本图文并茂,让人可以通过字里行间的记述,真切领略吴哥之美的导游佳作,更有助于引导读者展开深层次的反思思考。

  吴哥窟在被欧洲人重新“发现”之后,遭受了严重的洗劫破坏,但即便这样,留存至今的断壁残垣却仍能呈现浑厚大气、精美绚烂的文明气息。吴哥窟之所以可以被列入人类文明的七大奇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吴哥文化的浮雕精细繁复,艺术成就可以媲美同期世界其他文明的雕刻艺术,迄今散发着华丽而又崇高的气息。

  在《吴哥之美》书中,通过蒋勋的记述及拍摄的照片,读者仍能感知、感受到吴哥王朝时期营造建筑所赋予的价值思考,一如那些残存的巨大人像脸上静穆的沉思与微笑的表情。这其实也是蒋勋想要通过他的作品,传递给读者的文明态度——从吴哥王朝到后来的柬埔寨,这里的人民、文明迎来过许许多多的劫难,“哭过、恨过、愤怒过、痛苦过、嫉妒过、报复过、绝望过、哀伤过……当一切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最后,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

  (来源:新华读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吴哥之美,遗失与发现
悦读汇
读懂民主式厚黑学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悦读02吴哥之美,遗失与发现 2015-04-18 2 2015年04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