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回忆录是怎样写成的

  ■丁法章 文

  一年前倘若有人说,一年以后会有“我的新闻人生”的回忆录,那简直是我自己连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多年以前,大学的一位同窗好友就不止一次对我说过,你应该写一本回忆录,好好记录一下自己的新闻生涯,特别是在《新民晚报》的那段岁月。当时我连连摇头,认为难度太大,一直未提上日程。

  然而去年五月份,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筹建组的上官消波、沈一飞两同志,专程找上门来,说要搞一组访谈老报人的录像资料,并给我出了从学新闻、干新闻、教新闻、管新闻、研究新闻到退休以后等六道题目。我这才像鸭子被赶上了架,认认真真地写了六篇“奉命作文”,顺利完成了录像任务。始料未及的是,这六篇文章不仅引起《新民晚报》副刊部主任刘芳的兴趣,还得到报社分管副总编辑阎小娴和总编辑陈启伟的首肯,并要我再增写几篇,遂成了“夜光杯”上《我的新闻人生》的一组共15篇连载文章。未想这组文章见报后居然反应良好,不少读者、同事和亲朋好友来信来电说看了不过瘾,鼓励我继续写下去。这一切激发了我极大的写作热情,从此下决心“闭门造车”,每天早起晚睡,废寝忘食,经过180多个日日夜夜的连续苦战,可以说是一口气写成了这本回忆录。

  这本回忆录,以“求学时代”、“蹒跚学步”、“牛刀初试”、“投身晚报”、“角色转换”、“晚晴岁月”为题,分设六章,约50万字。全书时间跨度60余年,主要是我对自己所走过道路的深情回望,基本涵盖了我5年学新闻,7年做记者,10年教新闻,19年当总编,4年半任校长的新闻人生。从我139篇自述和“同行笔下”的六篇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农家孩子如何从乡村走向城市,在五星红旗下从学习新闻到从事新闻工作路上满怀憧憬、孜孜以求的人生轨迹;也不难感知一个报人蹒跚学步,矢志不渝,在报海里摸爬滚打、搏击风浪的朝朝夕夕,特别是在《新民晚报》“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还能够体味一员退休老兵在新的环境下,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尽享“老有所学,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晚晴生活。从我的成长轨迹中,可以反映出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华夏儿女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本书,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里得以面世,我不能不打心底里对关心、催生和助推它的人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当中有: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德耀、总编辑孙晶和副编审章永宏,他们一看到我的书稿选题,就拍板作为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10周年的丛书之一推出;在中山大学教授刘耕勤的力荐下,香港往事出版社程益中先生专程飞来上海,同我签定了本书中文繁体字以及其他国家语种版权的授受协议书;《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刘鹏,为扩大这本回忆录的影响,欣然决定在《新闻记者》官方微信和微博版上连载书中的“晚报岁月”部分;主管新民网的《新民晚报》副总编辑季颕,很快同意在新民网同步转载,并由此促成了百度、网易、和讯等10余家网站的跟进;还有一大批我的新老同事和亲朋好友,每天都将拙文在自己的微信群组中转发,并不时向我反馈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拙文通过诸多网络媒体的转发,顷刻间超越时空的限制,让我与各地的读者和亲友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最后,不能不提到为此书付出辛劳的《新闻记者》杂志原主编吕怡然,他既是这本书的第一读者,也是“特约编辑”、“特约审读”。我国著名漫画家郑辛遥,他在百忙中应邀为我画了人物漫像,给这本书增色不少。《新闻记者》杂志网络编辑郑频和原资深美编郭天容,也对这本书的出版提供了热情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西沙湿地上的船
生报纸
我的回忆录是怎样写成的
中国象棋杂谈
波澜不惊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我的回忆录是怎样写成的 2015-04-18 2 2015年04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