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又叫端阳,端五。天气微热,红艳艳的石榴花开了,黄橙橙的枇杷熟了。上海人换上轻衫,摇着团扇,开始张罗端午家宴。妇女们忙着裹粽子,煮熟了让家人和邻居分享。有清末邑人秦荣光的上海竹枝词为证:“又是端阳景物新,角黍枇杷饷亲邻。”上海人裹得粽子大都是三角粽,故粽子又称“角黍”。
记得小时候很向往端午,因为有粽子吃。白米粽蘸绵白糖吃,赤豆粽亦然,酱油肉粽当然更好吃,不过彼时能吃到白米粽,就很满足了。吃不了的粽子放在带搭攀的淘米箩里,吊在屋梁下,第二天再吃。
裹粽子的箬叶,上海人喜欢崇明的。当年我妹妹在崇明农场,端午前总要带一大把箬叶回家来。那箬叶碧绿生青,有清香飘溢。“角黍蒸香透绿蒲”,绿蒲色的箬叶裹上白玉色的糯米,香得舒坦,香得馥郁,香得醉人。
清朝时习俗,于农历2月份就开始裹粽子了,其实是试一试箬叶。亦有清末民初秦锡田(秦荣光之子)的上海竹枝词为证:“二月春风送嫩寒,尝新角黍早登盘。”但当年也有节俭人家,把剥下的箬叶洗干净,晾干,藏起来,来年再用。当然清香是没有了。
端午划龙舟悼念屈原,在上海也很流行,一般在黄浦江举行。乾隆年间邑人杨光辅《淞南乐府》云:“淞南好,重五闹龙舟,破浪快船夸技勇,凌风画舫斗歌喉”。龙舟乘风破浪,吴歌婉转流丽,岸上人头攒攒。如果说黄浦江是划龙舟的主赛场,那么宝山的罗店,嘉定的汇龙潭、松江的白龙潭等地是分赛场。
主场划龙舟在黄浦江,大约为新开河到东门的这一段,算是外滩的尽头吧。为何设在此处呢?因对面约三百米,有一个丹凤楼,在上海县城东北城墙,旧箭台万军台上的三层杰阁,此乃当时上海最高的登高点之一,为“沪城八景”中的“凤城远眺”。有邑人秦荣光的广为引用的上海竹枝词为证:“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
大概是为了与丹凤楼相呼应,黄浦江的赛舟中有雕刻成凤凰形状,别具一格的“凤舟”。但见龙凤衔接,龙啸凤鸣,龙凤呈祥,声震外滩。带“龙”字的汇龙潭、白龙潭,自然是清一色的龙舟。有趣的是,为与潭名和楼名相匹配,白龙潭的龙舟髹漆成了白色,丹凤楼前的凤舟髹漆成了绛红色。清同治年间写竹枝词的高手丁宜福信手拈来,就是对仗工整的好词句:“丹凤楼前丹凤舞,白龙潭上白龙飞。”可以想象,当凤舟驶过时,丹凤楼上喝彩声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