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们第一次到上海来过春节。春节前,小区贴了张通知,说正月初一在社区文化中心有游艺活动,而且有好几个花样,套圈、飞镖、猜谜等,免费参加,奖品:精美小礼品。对我们到上海的外来人来说,能够参加这种活动还是蛮有意思的。
下午一点四十分左右到了文化活动中心,里面已是人声鼎沸,不但有社区居民,还有附近部队院校的男女学员,光是他们那飒爽的英姿,就足够给这个活动添彩了。我问工作人员如何猜法?她说是自己认为猜中了哪一条,到她这来报谜号,她对答案,猜中就发给一张兑奖券。我相中一条,到发兑奖券的工作人员那里报谜号和答案。工作人员让我报,我说:“83号,谜面是‘床前明月光’,谜底是‘旷’。”他看了下谜底,发给我一张肥皂券。我到吧台又张望了一条,半分钟后,我又站到他面前,他一楞,问我“老先生你怎么又来了?”“我又猜中了一个。”“好,那你报。”“141号,谜面是‘近朱者赤’,谜底是‘赫’。”他一看:“对,给你一张果盒券。”
这边猜谜结束,另外一个大厅活动正热闹:套圈、飞镖、夹玻璃弹子。套圈,一张桌子拦在红线边,人站在桌前,将三个塑料圆圈向前方的矿泉水瓶处套去,套中有奖。与猜谜一样,套不中的人居多。只是苦了工作人员,她们不像街头靠此吃饭的人那样有钩子钩,而是弯腰撅屁股地去捡,十分累人,但她们毫无怨言。那些老阿姨们似乎比较占优势,套中的比较多,她们的孙辈不断鼓掌喝彩。我还看到一位外国朋友也在玩套圈游戏。
另外一个角落是玩飞镖,不仅少年儿童喜欢,老年人也十分爱好。有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站一次队玩了一次飞镖还嫌不过瘾,重新站到队尾又玩了一次。虽然后来没有奖券了,但爱玩的人兴致不减。
排队最长的当数夹玻璃球,因为玻璃球数量多,有20粒,用圆筷子夹,只有在一分半钟内将这些玻璃球全部从一个碗夹到另外一个碗才算赢,大部分人难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耽误时间特别长。我刚站到队尾,我前面提到玩套圈的那位外国朋友径直走到我前面一位女士的位置替换了她,事后知道他们是夫妻。我问她:“这位外国朋友是哪里人呀?”她说是印度人。
轮到那位印度朋友夹球了。我以前听过一个段子,说是一个中国人向印度人讲述用筷子的好处,但印度人说用手抓饭菜更省事,于是那位中国人邀请印度人吃饭,直接去吃涮火锅,这下印度人傻眼了。这起码说明印度人不善于用筷子。我正好借此机会看看这位印度朋友会不会用筷子。这位印度朋友拿筷子的样子和我们中国人基本是一模一样,说明在他老婆的调教下,进步是大大的,但在用筷子夹玻璃球方面,别说是他了,前面好多社区中年人都以失败告终,他自然也不例外。
他先试着夹,没戏,干脆将两根筷子平端着向另外一个碗里挑,那些玻璃球让他挑得满地打滚,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工作人员满地找球,但他仍一脸严肃、非常努力地向外划拉,使得大家更乐不可支。
轮到我了。我先是用筷子在碗中间夹,夹不住,后来我将球拨到碗边上夹,很容易就将玻璃球夹了起来并移到另一碗里。在周围人的赞叹声中,我很快就将20粒球夹完了,但工作人员带着遗憾的表情告诉我说没有奖券了。我说我早就知道了,我就是来乐和的。
但后来,社区工作人员还是送了一把伞和一本《上海市民文化日历》给我。我翻看了一下,里面有古今名家的诗文书信,有今古哲人的至理名言,有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几岁孩童的诗书字画、剪纸摄影、创意作品等,更重要的是里面有上海本土的精萃:上海有史以来、特别是建埠以来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建筑物等,标有地址,便于我们今后去参观游览,此外还有舞龙、乐器、雕刻、武术、刺绣等非物质文化产品,内容十分丰富,不一而足。
有了这本文化日历,可算收获丰饶,令人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