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行摄摄
童年的唐家塔

  ■邱伟坚 文

  唐家塔是个村庄名,位于我童年居住的控江新村斜对面。方位就是现在杨浦大剧院南面及新辟的源泉路左右两侧。唐家塔顾名思义应该有个塔,只是在上世纪50年代也没有人见着过,印象中那里有个唐家道房,听老人讲是本地道士的修道所居之室。文革初期,清晨偶尔还能在周边的乡间道路上,见到头戴方角帽身着灰色袍子的匆匆行走,大概是外出做道场去,但后来这身行头也销声匿迹了。

  唐家塔挨着控江路的原有条断头河,当时河水还很清澈,每天清晨有很多人上这里来捞鱼虫。边上空地开辟成工业垃圾堆场,每天有卡车运来附近纺织厂机械厂的铁屑回丝等废料,于是吸引了不少持扒钳背箩筐的拾荒者。卡车一到便蜂拥而上,捡到手的垃圾立马分类整理打包:纺锤上的圆锥状铁钉子是做陀螺的要件,孩子要就三分钱一个;机加工的铁屑部件则堆成一团,偶尔捡到一小块铜自然是大宝贝,赶紧藏起在贴身口袋里;而擦过铁锈油污的回丝则就地放入河里洗涮,摊在地上让太阳光晒干……

  那时的控江路只有一部61路公交车,唯一热闹的去处就是放映电影的控江文化馆,而唐家塔却是孩童们的心仪之地。都市村庄与工人新村毗邻,公房的孩子们多了个玩耍的新天地。那时民风淳朴,偷摘瓜果菜蔬的事情罕见,但每年春夏去河浜捞鱼虫、秋天夜晚下田野捉蟋蟀,踩踏青苗掀翻棚架是常有的事,小伙伴们乐在其中,哪里会顾及农民们的感受。

  记得一次去捉蟋蟀,秋风习习虫鸣阵阵,竖着耳朵听四处角落里的虫鸣声,翻猪圈石块挖瓜棚秧苗,最后来到一户庄院,正围着人家的鸡棚探头探脑,忽听得一声呐喊,从院落里冲出几个人,手抡竹竿挥舞……小伙伴们纷纷作鸟兽散,有陷进泥坑跑丢鞋子的,有被竹篱笆钩破衣裳的,个个说下回再不来了,可是没过两天脚底手心又痒了,只是再不敢上人家院落折腾了。

  “淘江山(捉迷藏的一种)”是件兴趣盎然的游戏,在新村这块不大的区域里捉迷藏总嫌不够刺激,众人眼里唐家塔是个好去处,十几个小孩分作两路,在唐家塔的田野里摆开了战场,有躲在甜芦黍丛里的,有匍匐在黄豆秸秆下的,只怕是火眼金睛也难以找到,另一方只能站在田埂上干瞪眼;农民伯伯眼见得农作物又要遭殃,心里头着急嘴上不吱声,拿起粪勺从河里掏起水,奋力朝晃动的枝杆叶丛处浇去,不消几勺,在周围哈哈的笑声中便有乖乖出来当了俘虏的。

  多年以后与童年的玩伴去绍兴鲁迅故居参观,站在文豪童年撒野过的百草园里,大家不由感叹道:“比我们唐家塔可差远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图说
好读耐读别具一格
一树花
花园城市中的“花园”
发调头
童年的唐家塔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童年的唐家塔 2015-07-11 2 2015年07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