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径直走到资训堂遗址处,戏台就坐落在它的南边,仔细看了资训堂遗址碑:碑上刻有文字:……靠大门楼内壁筑六角戏台,台为沪剧前身申曲班发祥地之一。五十年代改为卫生院,八十年代后期被拆卖。2009年12月,在原三进院旧址建新楼,墙南造戏台。
上海本地的戏曲沪剧的前身有过申曲的称谓,沪剧形成的早期就活跃在黄浦江的两岸,而召稼楼就处在黄浦江的东岸。我倒不知道召稼楼曾经有过戏台,而且这里的戏台还是申曲班的发祥地之一!我沉浸在对召稼楼的六角戏台想象之中,袅袅飘来沪剧《芦荡火种》的“芦苇疗养院”唱段,让我一下子又回到现实来。
尽管是一座新近营造的戏台,但我得知它以前的那座六角戏台曾经在上海沪剧早期形成时期出过力,陡然就引起我的极大兴趣,那座碑文提到的六角戏台固然不见了踪影,我是真想见见它的身姿,六角戏台,就凭它的名称就让我想象了好半天。
我沿着小河的东岸慢慢向着戏台走去,走到它的正面处停住了脚步,虽说离开戏台还有一二十米之遥,但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戏台的全貌。它的两侧也像七宝戏台两侧一样高高地竖着两根旗杆,旗杆上挂着一串红色的小灯笼,这串红色的小灯笼,装饰着竖立在蓝天下的旗杆,使得旗杆格外的挺拔,格外的有精气神。戏台为单檐的歇山顶,我又向戏台的北侧走去,在那里,我能够清晰看到戏台完整的歇山顶。这里的戏台尽管也和七宝的一样是一座广场戏台,戏台的台后也是一堵墙,但不像七宝戏台的台后是其他建筑物的高高的西山墙,将戏台的歇山顶一半省略了。这里那一堵墙没有戏台那么高,戏台就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状态。我又回到戏台的正面,戏台的双檐高高翘起,戏台要比台后的那堵墙高,台的前后共有四檐,都高高翘起。
台前的上方挂有一匾额用行书题有“裕如台”三字。台前的两根柱子上有一幅对联:春雨寒浸蓑笠农家耕作望丰年;秋气爽盈仓廪四乡欢聚唱滩簧。我仔细读着柱子上的对联,并细细品评对联的含义。感到对联中的“唱滩簧”就是上海的地方剧种——沪剧,沪剧曾经有过滩簧、本滩、申曲等名称。对联写出当年的农户们春天对丰收的期盼,到了丰收的秋天,在这里喜庆丰收请迎申曲班演出,四乡近邻观剧的盛况。
戏台从地面到台口高越1.2米,台上的地面铺着石块。三面有木栅栏相围。戏台后部的南北两侧都有台阶,所以一般戏台所具有的出将入相的小门就被省略了,如果此戏台再演戏,演员的上下台只能由南北两侧的台阶进行了。出将入相小门的被省略,也就使得戏台的后台也省略了。演出时,演员装扮的空间只能另择他处。
我在戏台南边的台墙上看到了“裕如台题记”:召稼楼,稼樯之地,向有秋闲逸兴习俗。禾谷归仓,村社竞相搭台唱戏,大宅深院亦多有戏台之设。滩簧、皮影,旰宵不疲,老幼围观,乐在之中。时下虽古调不弹,然村老耆宿仍记忆犹新,不忘其旧。二零零九年,召稼楼古镇修复重光,特在资训堂遗址,按清季宅台制式复建戏台,冠名裕如。裕如者,丰足如意之谓也。台置楹联,以回味历史之绵延,记吾乡丰收之欢庆。台名、联语,相得益彰。文脉赓续,风流蕴藉。是为寓教化于娱乐,扬民俗之悠长也。
我慢慢从北边的台阶走到台上,想看看戏台的顶部。抬起头,戏台的顶部没有采用藻井结构,而是做成方格子的红色木框,再在红色的木框中镶嵌着彩绘的玻璃进行吊顶。吊顶的四周采用了廊庑的顶部结构,木材的椽子上铺上了瓦砖,椽子也漆成了红色。平平的顶部在红色木框中被彩绘的玻璃装饰得别有一番风姿,透出几分喜庆意味来。台宽约7.5米,台深约为7.5米,此戏台基本呈方形。
台后的墙上有一幅庆丰收的图,色彩明艳热烈。这时,又有沪剧的音乐声响起,我仔细听来是《罗汉钱》“燕燕做媒”的唱段中轻松活泼、婉转流畅的紫竹调,这音乐在初夏的风中荡漾开来,弥漫在召稼楼街市的空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