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老姬在单位里分到一套房子,57平米,两室一厅。装修一下自然是必不可少。
办好手续,拿到钥匙。老姬到一家熟悉的房管所,从那里买到一点便宜的三合板、水泥、墙纸和处理的地砖等,再到军工路上一家木材场买了几块木板和一些木条。按当时一家有事大家相帮的习俗,老姬家里家外的兄弟姐妹过来帮忙,安装电灯电扇、接装水斗水管等。再从马路边找来野鸡装修队,讲明不管吃饭,算是完成了开工前的准备了。
这天,满心欢喜的老姬挑着煤球炉,拎着烧水的水壶、锅子等一些用具,从当时居住的宝山,乘53路、再换乘90路公共汽车,到位于杨浦区世界路的新房子,做开工准备。
安装了浴缸,铺上了地砖和拼花地板,贴了墙纸,做了护墙板、吊橱。然后,老姬自己动手油漆了吊橱、地板等。接下来,从一家乡镇企业借了一部卡车,几个亲戚朋友赶来帮忙,搬进了新家。房子虽然不大,装修也不怎么样,但是与原来的“蜗居”相比,已经觉得很不错了,
光阴荏苒。一晃几年过去。儿子读完大学,工作了。老姬觉得该换大一点的房子了。此时,住房已经商品化了。说来也巧,正好有开发商在仅隔一条马路的地方新建商品房,小房型,一套70平方左右,25万元即可买到。于是卖掉升值不少的老房子,加上手头积蓄,从银行再贷一点,买下同层两套两室一厅的新房子。这样,不仅能“分”,儿子小夫妻有个独立的空间;而且能“合”,相互间照应也比较方便。
接下来便是第二次装修。
时代不同了,要求也不一样了。这次装修,老姬是请一家小装修公司,包工包料。门,做上门框,窗子装了窗框,铺设了刚刚兴起的短地板。用塑钢封了阳台,装了热水器,淋浴房。
装修工人虽然是自己做饭吃,老姬每天总是给他们买条花鲢鱼或其他熟菜。老姬想,对他们好一点,装修能够做得好一点。二来,他们来自安徽农村,离乡背井的也不容易,多少也有一些同情成分。
装修近两个月,大功告成。虽然门框、窗框都是外贴装饰纸的纤维板做的,但比第一次装修算是髙一个档次,老姬又新买了一套三千元的家具,费用共几万元。虽然是从路东搬到只隔一条马路的路西,老姬还是花300元请了搬家公司,赶过来帮忙的几个亲戚只须照看照看,不必动手了。
白驹过隙。又是一个几年过去。儿子结婚了,渐渐长大的孙子已经进了幼儿园,上小学只是转眼之间的事。一家人经过商量,想让孙子有个可以做作业的的地方,同时改善一下居住环境,于是又卖掉升值4倍的房子,拿出几个人的公积金,加上银行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又换了一套大一些的房子。于是,就有了第三次装修。
新房子四室二厅,周边环境也不错。一般说来,再搬家的可能应该不大了。老姬请了沪上一家知名的装修公司,想这次装修得好一点。
店大欺客。这话一点不假。装修公司在格式合同中暗藏玄机,规定装修材料必须在他们公司购买。不谙此行的老姬想,材料在哪儿购买都一样,老姬怎么也没想到,会因此落入装修公司预设下的价格陷阱。不仅装修材料数量超过实际需要,而且价格按市场价再加成,一般比市场要高出40%,有的甚至达到80%,称之为畸高一点也不过分。事已至此,无奈的老姬坚持部分材料不在他们公司买,也算是亡羊补牢,减少点损失吧。
与前两次装修相比,窗门框是木质的,客厅做了吊顶,还装了中央空调,铺了宽型地板,儿子和孙子的房间都添置了新家具。前后总共花费30多万元。虽然经过一波三折,装修总算是完成了。
搬进新居之后,局部装饰依然继续进行。
老姬利用装修时剩下的材料,又从建筑垃圾堆上捡回一些别人丢弃的三合板、木条等。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制作电视墙、照片背板,沙发背景墙上的无框画衬底以及装饰图案等。不能说好,但都是自己做的,独一无二。老姬还用“即时贴”,在吊顶边沿、墙角镶上金边。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料想,此举竟增添了些许金碧辉煌的感觉。
人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完成后会发现诸多不足,但为时已晚,装修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平日里喜欢琢磨、捣鼓的老姬看看这里,瞅瞅那里,悔当初为什么不这样,不那样呢……老姬还在想,若是有第四次装修,肯定要比现在更好一些。再想想,自己毕竟已是进入古稀,正向着耄耋挺进的人了。一切都是未知数,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