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有小客车总量近320万辆,较2009年增加约1倍。由此,居住区夜间停车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中心城区,居住区配建停车位为64万个,但夜间停放需求却高达133万辆,缺口由2009年的37%扩大到2014年的52%。
近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召开“上海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成果新闻通气会”,透露了上述数据。此次调查针对2014年,其中还显示,通行情况不容乐观,中心城区的道路拥堵已提前至早上7时。
小客车拥有量5年增1倍
自2009年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的五年来,上海的建设用地增加8%、常住人口增加9.7%、房屋建筑量增加32%。与此同时,城市道路、公路、公共交通、交通枢纽和对外交通等各类交通设施明显扩容。
调查成果显示,到2014年底,沪牌小客车达219万辆(其中市区号牌152万辆,郊区号牌67万辆)。此外,通过停车调查、车牌识别数据、交强险、车辆年检等多途径数据的校核,首次摸清并公布了长期在沪使用的外牌小客车数量共计近100万辆。两者相加,上海市实有小客车总量近320万辆,较2009年增加约1倍。
调查还显示,全市私人小客车约280万辆(含外牌),28%的家庭拥有私家车,其中24%的家庭拥有一辆私家车,4%的家庭拥有2辆及以上私家车。郊区新城的小客车拥有率为160辆/千人,已高于中心城的128辆/千人。
近两年,每年新增小客车总规模
在35万辆左右,其中,市区号牌小客车每年新增约10万辆,郊区号牌小客车每年新增约10万辆,外牌小客车每年新增约15万辆。意愿调查显示,10%的无车家庭和8%的有车家庭计划在近两年新增小客车,据此推算,未来两年每年有近40万辆新增车辆的意愿。
小区夜间停车“见缝插针”
私人小客车的迅猛增加,也让本市居住区的夜间停车矛盾日益突出。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居住区配建停车位为179万个,居住区夜间停放需求为290万辆,配建缺口为38%。中心城居住配建停车位为64万个,居住区夜间停放需求为133万辆,配建缺口由2009年的37%扩大到2014年的52%。
目前,在停车矛盾突出的中心城区,停在居住小区配建车位的车辆仅占43%,另有36%的车辆停在小区内部空间(内部通道、空地、绿化带等),2%的车辆停在小区门前广场,9%的车辆停在小区周边道路,10%的车辆停在非居住建筑。“按照小客车的增长速度,居住区夜间停车矛盾将日趋严重。”据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薛美根说。
部分道路时速仅10公里
此次调查成果指出,五年来,全市道路交通量快速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数据显示,五年来,道路交通周转量增幅达到42%,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全市道路总里程为1.78万公里,较2009年仅增长10.3%。“一个是42%,一个是10.3%,道路交通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日趋突出。”薛美根表示。
与此同时,中心城区的道路拥堵程度有所加剧。调查显示,在道路交通供需矛盾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中心城区的道路拥堵时间已提前至早上7时左右,部分地面道路路段行驶车速低于10公里/小时,拥堵程度有所恶化;午后高峰道路拥堵程度也有所加剧,平均行程车速较2013年下降4%左右。放射性干道车速有所下降,高峰平均行程车速为20-27公里/小时,同比下降4%-7%。城市道路交通潮汐现象明显,早高峰高架道路进城车速和出城速度之比为1:2,南北高架北段车速之比甚至达到1:4。
轨交乘客首超公交车
随着轨道交通线网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小客车的迅猛增长,市民的出行方式结构也有较大调整。2014年,全市公共交通(含轨交、公共汽车、轮渡)日均客运总量为1521万乘次/日,较2009年上升34.8%。其中,轨交日均客运量达到775万乘次,公共汽(电)车日均客运量为730万乘次,这也是轨道交通年日均客运量首次全面超过地面公交客运量。
数据显示,轨道交通出行占全市所有方式出行的8.3%,比2009年上升3.4%;小客车比重为17.3%,上升5.3%;电(助)动车比重为20.2%,上升3.9%。脚踏自行车和摩托车出行比重分别为7.2%和1.5%,分别下降6.9%和2.6%,下降幅度较大。
中心城(外环以内)出行中,公共客运交通方式(包括轨交、公共汽车、出租车和轮渡)占所有使用交通工具出行的比例由2009年的47%增加到2014年的48%,若将班车和社会大客车等纳入公共客运方式,这一比例为52.3%。
轨交早高峰96公里拥挤
轨道交通客流量持续增加的同时,也导致其拥挤问题日趋严重。调查显示,2014年早高峰全网拥挤断面长度为96公里(占全网比重16%),较2009年的54公里增加78%。
随着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不断扩大,直接服务人口持续增加。到2014年底,全市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含磁浮线)共15条,运营线路长度由2009年的355公里增加到577.6公里。外环以内的中心城站点600米服务半径覆盖47%人口和岗位,直接服务人口较2009年增加50%。
此外,公共汽(电)车客流呈“内减外增”态势。由于中心城轨道交通的便捷程度提高,一部分公交线路客流转移到轨道交通上,中心城内部公交线路客流较2009年下降20%。郊区公交线路客流明显上升,市通郊公交线路客流上升6%,郊区内部线路客流上升58%。
享受公共交通票价优惠的客流比重增加。2014年,优惠客运量约占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日均客运总量的22%,日均约330万乘次享受公共交通敬老卡优惠和换乘优惠政策,较2009年增加两成。扣除各项优惠措施减免的费用,接近3/4的乘坐轨道交通乘客的单次出行实际支出费用在4元及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