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克服转化难点
让科研成果走出高校走进生活

  ■记者 张维维

  高校资源丰富的杨浦区,每年都有成百上千件高校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需转化运用到市场,但由于种种原因,大批技术含量高的科研成果却无法在市场上应用推广,“高校的知识溢出”和“科研技术产业化”,成为科研成果走出高校走进生活最难跨越的两道“坎”。近期,记者有幸就此问题采访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研发团队负责人庄松林院士。

  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新方式

  近年来,由庄松林院士带领的高校科研团队先后进驻上海高晶检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罗曼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成为了企业技术研发的坚实后盾。

  上海高晶检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于2011年10月,在庄院士的牵线搭桥下,当年承担了科技部重大仪器项目“基于太赫兹技术的新一代危险品分析检测仪器开发”。之后,公司与上海理工大学合作的“基于太赫兹技术的地沟油快速检测仪”样机于第1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亮相。该“一秒钟准确检测地沟油”的设备检测准确率超过90%,可解决当下地沟油监管难、检测难的问题。像高晶这样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杨浦目前已建有11家,区科协通过探索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模式,发挥高校的院士资源,为企业输送高校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持,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与指导。

  庄松林介绍,两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模式都是就具体技术项目与企业结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虽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式有很多,研发团队也乐于将自己研发的技术运用于市场,但是又要教学、又要发表学术论文,又要参与科研成果转化,高校的老师没有这么多精力。

  根据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统计,2014年该校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技术成果评估转化项目数达到30项。即使去年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成果颇丰,但庄松林认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仍存在一些阻碍。

  转变思路 开拓合作新模式

  高校科研团队手捧技术成果,想找企业合作,难点颇多。核心技术的所有权问题?利润分配问题?这些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比比皆是。面对这些难题,庄松林给出的答案是,转变思路,开拓新的合作模式。

  在我国设立的“973”太赫兹项目中,上理工是唯一承担设备系统的单位。去年下半年,在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等支持下,庄松林院士带领的团队掌握了太赫兹源、功能器件等核心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4GHz人体安检仪样机,并与上海高晶检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以太赫兹技术为主要核心的几个项目。

  “我们做好科技研发,企业负责产品和市场。”庄松林告诉记者,X光技术现只运用于包裹、行李等安检的设备,而太赫兹技术因为自身拥有可以运用在人体安检设备等各种优势,在许多发达国家受到追捧。如果身上放一把陶瓷刀,现在国内机场使用的金属探测人体安检仪就没用了,只能靠手摸,靠肉眼看。

  多方合力助推成果转化

  今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共22条,其中明确下放“三权”,明确要扩大科研院所管理自主权和个人科研课题选择权,探索研究体现科研人员劳动价值的收入分配制度。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发和基础研究的人员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强化实践能力评价,调整不恰当的论文要求。这22条意见的发布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项目率先作出了破冰之举。学校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太赫兹团队的4项发明专利进行了估值,形成激励方案明确无形资产的80%,即公司股份的72%归属研发团队,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不久后,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有限公司就将成立,促进太赫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太赫兹肿瘤细胞诊断仪等一系列成果推向市场,其中太赫兹人体安检设备将在国内几个机场试点使用。

  庄松林院士及其团队为全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许多成功的案例。杨浦区首创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的核心发展理念,区委、区政府与区域内多所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区校联动,合力推进高校成果转化。自2010年,杨浦被科技部获批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以来,在推动产学研方面,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例如《上海市杨浦区促进实验室开放和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补贴与奖励办法(试行)》,吸引了高校技术市场落户,建立了多个产学研联盟和院士工作站,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研究、合作设计、合作培养人才,加速成果转化。但在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中,提升杨浦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更需要的是改革评价机制、保护转化生态、提供法律依据。

  据悉,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经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于10月1日起施行。而上海版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条”也获得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不久将正式发布。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大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专题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 上海分会场在杨浦启动
区委明确近期科创中心 重要承载区建设目标任务
克服转化难点 让科研成果走出高校走进生活
湖南省益阳市党政 代表团来杨浦考察
报头
杨浦时报一版要闻01克服转化难点
让科研成果走出高校走进生活
2015-10-20 2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