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万人大课堂,教室前后分别架设一台摄像机,用于拍摄讲台上老师和台下学生。视频通过数据线,传送至教室后方的电脑内,再经网络直播供全国学生同时听讲。摄像机旁还架设着电视机,轮流播放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和位于大连的东北财经大学的实时授课场面。现场工作人员,同时将微信公众平台和网络讨论区的提问,提交给主持人,代替学生向教授发问。
9点30分,铃声响起。年过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开宗明义,人文与医学就像双重奏,各自独立却又共鸣和谐。“医疗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医学学子更应从历史和哲学中得到反思和智慧。”她举例说,今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启动精准医疗计划,计划的第一步是招募100万名志愿者进行基因组测序。闻玉梅借此问起学生:如果测序后,发现此人未来有概率得肝癌,从人文和医学的视角下,应告诉他还是瞒着他?
慕课多头并进,网络讨论区里已经炸开了锅。有的学生认为,基因测序的准确率并非100%,过早告知势必影响个人情绪;有的以知情权为由进行反驳;还有的提出如何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心态行医问诊等……
此时,同堂讲课的复旦大学医学院教授彭裕文则提出,无论医生面对“未病”还是“已病”病患,第一步应是平等的关怀,第二步则是提供诸如止血包扎之类的专业医疗帮助,到了第三步才是尽力治愈伤病。“医生需重视自己的态度,尊重病人权利,同时敬畏自然和生命。”他说。
作为高互动性的“翻转课堂”,教授讲课才半小时,另外一个半小时就像“新闻发布会”。电视屏幕显示,东北财经大学一位学生率先举手。闻玉梅对着摄像头做出“请”的手势,“请这位黑衣服的女生提问。”女生起身说:“随着机器人发展,医生会不会被替代?”闻玉梅听后,示意请坐,斩钉截铁答道:“不会。”她表示,医生毕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人,医生们拥有情感,以及机器无法替代的经验和技术。
据悉,这堂慕课是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打造的《人文与医学》共享学分课程本学期第一次见面课。课程由闻玉梅院士担纲,还组织了近10位教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模式,包括在线视频学习24学时和4次见面课8学时。仅此课,选课人数就在今年秋冬学期增至1万余人。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