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游轮去日本福冈游玩,在岸时间仅六、七个小时,除去集体活动和免税店购物,自由活动时间仅3个小时。但这3个小时的经历和见闻,却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颇感有趣。
既到日本,总该吃一顿比较地道的当地饭菜吧。我们夫妻俩找了家名叫“大户屋”的小饭店。在门口的店招上,印着银行卡和美元的图像,但在旁边打上了“×”,我们的理解是此店不可刷银行卡和收外币,那当然是以当地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了,饭菜就应该是很地道的日本口味了。店堂布置很简洁,十几张小饭桌沿墙摆放,白色的墙壁上光溜溜的,显得颇清冷;女服务员拿来的菜单印刷清晰,图文并茂。我们拿着菜单,横看竖看,对照图样,揣摩文中的几个汉字,参照印的价格,确定了几样,跟看起来年纪已不轻的服务员指指点点,她满脸堆笑,弯着腰,叽里咕噜地应和着,转身去账桌边打印了一张清单,放到我们桌上。
大约离免税店较远的缘故吧,店内顾客不多,只有两张桌子边坐着三四个客人,不紧不慢地边吃边轻声交谈,听他们的话语,应该是日本人。早已过了午饭时间,肚子唱起“空城计”;加之想到当地导游“一到约定时间我就开车,一分钟都不等;你们自己打车去港口,要人民币1000元;错过了登船,自己回去将要几千元”的高压语言,心中颇为不顺,决不能让她看轻中国人的守时观念,我们不时看手表。为了快点,我招来服务员,举起胸前的“乘车证”,又拍拍肚子,做出张口扒饭的样子,再指指门外停着的汽车。这个服务员对我的比划大约是看懂了,她笑容可掬地“哼哈”了几声,很快端来了一托盘我们所点的饭菜。
除了一碗米饭尚冒着热气,汤是温的,里面难找到固形物;其它全是冷的:粗粗的面条薄薄地摊在盆子里,冷冷的,淡淡的,没有汤水;类似卷心菜的三种蔬菜都是切成很细的丝,蓬松地堆放成团,没有烧煮过的;巴掌大的一块炸鸡排,竟然也是冷的;大约是用挖耳勺挖来的三种不知何物的调料蜷缩在盆子的一角。两杯水里还加了冰块。为了护胃,我们平常在家里,冷饭、冷面、冷菜、冷水基本是不吃的。现在,只好入乡随俗了。
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又进来胸前也吊着跟我们一样的“登船牌”的人,似一家三口,用和我们相同的方法点了菜。
刚吃好,一张账单送了过来,813日元,另加消费税65元,总共878日元,折合人民币40多元。或许营养价值尚可,但实在不合我们的口味。
从饭店出来,走上过街天桥,桥下并无多少车辆和行人,不远处有一大片停车场,现在空荡荡的,但可想见,这儿也有人头攒动、车流如潮的繁忙时段。再远处就是农田了。虽无美景,但总得留点“到此一游”的痕迹吧,在我们东张西望之时,一对小夫妻推着婴儿车走过来,我迎上前去,边说边比划。谁知男的望了女的一眼,用中国话说:“他们想请我们为他们拍照。”我一听,赶紧说:“你们也是中国人?”“我们是香港的。你们是台湾的?”“不,我们是大陆的。”相视一笑后,那个男的近近远远,左左右右,对焦取景,替我们拍下了一张在我们看来是终生难忘的照片。
沿街边溜了一圈,这儿除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免税店外,还开了很多卖衣服、箱包、鞋帽、小饰品的店,跟上海的七浦路相似,但远没有七浦路的人气、规模和热闹,当然也没有七浦路的拥挤。在一家卖鞋帽的小店里,我们替孙女挑了一双有5个脚趾头的袜子,800日元,消费税64日元,也算带了一样“稀奇”的东西给孙女留作纪念。
兜兜转转,快要到集合上车的时间了。我们想要“方便”一下,环顾四周,却没看到明显的标志。恰在此时,看到在商城门口接待我们旅游车的工作人员——一个中年人,我走过去,刚想跟他比划,他却先开口了:“你是要找卫生间吧?”我愣住了:“你也是中国人?”“对,我是东北的,来这儿已20多年了。”随即,他边指边说:“那儿上楼梯,左转向前再右转……”话没说完,他话锋一转,“我领你们去吧。”“那太谢谢了,不会影响你的工作吧?”他并没回答,而是领着我们向前走。路并不长,我们还没谈几句话,就到了。当我们再三向他表示感谢时,他只是紧紧握了握我的手,就转身快步走了。
福冈回来已数日,但那三小时“自由行”的情景仍时时浮现眼前。出行前的“人地生疏、语言不通”的种种顾虑都在现实中一一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