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陶老都是上海老记协会员,进入古稀之前,虽入会多年但交集不多。后来在年满七十,成为“逢十寿星”之际,参加协会敬老节祝寿活动时走近。一来都属马,同岁。二来都是“少数民族”(原来所在的单位小、人数少)。三是回家时同一路公交车。诸多相同很自然地产生了亲近感。之后凡是协会活动,我们都是相邻而坐,相谈甚欢。协会组织活动,有时也会邀请家属参加,陶老老伴丁医生时而随行。正巧,丁医生也属马,不用说又是同岁。以致沙溪游览、浏河参观、朱家角逛街、金山古镇漫步等活动,“三匹老马”都是相伴而行。
一天,陶老打来电话,说要上门来访。我连连劝阻。谁知陶老说他已到了我住的这栋楼上,而且还高过了两层。我立即开门把他接进家中。俗话说,年长为尊。陶老虽然只比我大几个月,大一天也算是长,理应我先上门去,陶老却捷足先登了。陶老还带来伴手礼——两盒宜兴红茶。我非常喜欢。来而不往非礼也。两个礼拜之后我上门回访、致谢。一见面,丁医生见我手上拎有一点普洱茶和几根香蕉就批评说,来就来了,怎么还拿东西来。我说,要批评就先批评陶老,是他开的先例。大家哈哈一笑。相约以后都免去俗套。所以,自此之后几年间,我们都信守“君子之交淡如水”之说,来来往往两手空空,坐下来就是清水一杯,几片茶叶。
丁医生是从一家大型医院退休的内科医生,有着一副火热心肠。一次,协会组织会员游览朱家角,她搀扶着一位非亲非故,背部有些不适的老先生,涉河沿、过拱桥,兜了一个大圈子,直至返回到车上。此举虽然事小,但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大家都是年逾古稀的人,有什么不舒服时要注意什么,哪家电视台的保健节目值得一看等等。在事关身体健康、生活常识方面,丁医生都会主动和我们交流。我有什么不明白的,也会向丁医生请教。丁医生也乐意尽其所知回答。陶老患有高血压、头晕等症,和我的情况相似。丁医生得知一种中成药比较对症。就先让陶老服用,确实有效后,才向我介绍。
退休人员的原单位每年都会组织一次体检。体检报告中总会有一些一般人不太明白的地方,体检中心只负责出报告,并不安排人接待咨询、回答问题。所以每次体检之后,我便带着《体检报告》上门向丁医生求教。她总是耐心阅看报告,回答、解释涉及问题。因退休十多年,有时对个别数据存在疑虑,她便向其他医生询问,再回答我。我把这喻为“家庭特需门诊”。
去年10月的一次例行体检中,我的《体检报告》中有一项指标比较高,是什么道理,又该怎么处理。我又来到丁医生家里挂“特需门诊”。丁医生看过整体报告作了分析后,建议我先复查,然后看情况再说。过了3天,陶老发来短信,询问情况。我用短信回复,结果不理想,已预约做胃镜进一步检查。10天过去,也就在胃镜检查前一天,陶老发来短信,询问什么时候做胃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如实回答后,这才意识到陶老会来医院陪我,悔不该告知他具体时间。他知道我家情况,老伴左脚因骨折手术,走路不太方便。我的预感是准确的。这天,刚过八点,陶老便来到医院内镜科找我了。他说,丁医生不放心,要我过来看看。我说,看情况不必陪护,再三请他回去。陶老不肯,一直陪我到胃镜做好。所幸结果不错,他由衷为我高兴。又过了10个工作日。就在我打算取“活检”报告的前一天晚上,陶老又发来短信,问询“活检报告”取到没有,情况如何。我在感激之余,立即回短信,明天即取,一定在第一时间告知结果。我由衷感叹他们夫妇真是有心人。
翌日,我骑车去医院,顺利取到报告,原先的怀疑被进一步排除,便立即与陶老电话联系。之后,我来到陶老家,当面向陶老和丁医生致谢。
感谢之余,闲谈之中,论及年岁大小,自然说到生日在何时。丁医生说,巧了,今天是我生日。我举起茶杯,以茶代酒,祝丁医生生日快乐……感恩我们这平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至真至诚的古稀之情。就像一首歌词中写的那样,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