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杨浦滨江,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贯通工程已建成开放,水厂栈道、船厂望江平台、码头通廊连成一线……沿江流传了百年的工业遗珠串成了独一无二的“工业锈带”。2017年10月1日,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开放首日迎客2万,一岸璀璨的如约而至,与工学博士的基层干部刘安的付出息息相关。
先后任杨浦区规划局副局长、区建管委副主任,作为专家型干部的刘安主持和参与了轨交12号线、新江湾城建设等区域内重大工程。2012年6月,滨江贯通工程迫在眉睫,刘安临“危”受命,兼任区浦江办常务副主任,“还江于民”的重担落在了他肩上。
“静下心来,扑下身子”
杨浦滨江岸线长约15.5公里,开发范围近13平方公里,沿江企业中船舶、化工、机电、纺织、轻工、市政等门类的大中型企业约100余家。这些地块中有租赁户、改制企业、集体户口,还有非改居、破墙开店、违法搭建等,历史遗留问题多,情况复杂交错,一度成为了滨江综合开发的“拦路虎”。
如何对标“百年大计、世纪精品”?如何实现“还江于民”?
刘安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家底”。他用了近半年时间,挨家挨户走访沿江企业,了解企业现状、存在困难与发展意向。
“刚开始,连门都进不去。”刘安在回忆一家船舶公司码头的收储经历时说道,(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收储工作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他在一次与船员的促膝长谈中了解到,该码头为转制企业,职工对转制后的诉求没有被满足,因此存在抵触情绪。而上级单位又存在国资流失的顾虑,双方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刘安多次牵头与其上级单位反复协商形成补偿方案,终于取得了员工与单位的理解与支持,圆满地清除了收储障碍。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救助局急需建设指挥中心、应急设备库等配套工程,由于土地属性问题,前期手续办理十分复杂,项目推进缓慢。刘安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与其对接,优化工作方案和规划设计,并多次陪同走访市级相关部门,争取支持。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指挥中心、应急设备库顺利建成,并按时投入运行。正是因为他的真诚服务,打捞局主动配合滨江公共空间土地收储,使得该地块提前完成了土地收储、移交工作。
“静下心来,扑下身子。”刘安常说,要始终坚持在基层、在一线,找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刘安当时的办公室就设在杨树浦路1426号,从“闭门羹”到“老常客”,刘安逐渐与沿江企业建立了良好联系。沿江有多少工厂、土地,有多少码头岸线、历史保护建筑,有多少商务楼宇、市政配套,存在哪些问题,他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赴工地办公 “每天3万步”
杨浦滨江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靠一个部门、一个人难以完成这项世纪工程,需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需要担当负责,突破瓶颈。刘安通过行动来带领、激励大家, 从2017年5月1日起,刘安坚持每天赴工地办公,带着团队坐轮渡、登趸船、爬防汛墙,朋友圈中“每天3万步”徒步轨迹。
滨江贯通最复杂的战场就是丹东路至兰州路之间的地块,近百亩的土地就有7个工地同时施工,施工作业面交替、交通组织繁琐、地上地下复杂、工期进度紧张,如果没有牵头、统筹的部门,施工局面可想而知。“除了滨江贯通工程,还有江浦路越江工程、丹东排水工程、杨树浦电站排管工程、水务防汛墙工程和40街坊2个商办项目工程,这样的局面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也是头一次遇见,必须时刻在现场协调统筹,一刻不敢松懈。”刘安主动承担了牵头责任,建立工作机制,统筹协调解决场地租借、交通组织、作业面划分、技术难题等矛盾,从“红过脸、有交锋”到“握紧手、有交融”。平台的搭建和机制的顺畅,使得7家建设单位得以紧密配合、相互支持。
杨浦区某街坊一商办项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日照影响、地铁联通、施工影响、公交枢纽布局等问题制约着项目的有序推进。“去现场看看,看完回来再研究。”刘安与建设单位一同深入工地、梳理问题、研究方案。他协调建设单位对日照影响范围内每幢居住建筑、窗位进行精准测绘,优化方案,调整项目方案的方位角、高度角,按照规划要求,努力将影响降到最低。
去年6月,上海已经进入“桑拿天”,刘安每天冒着40摄氏度高温守在施工现场。杨浦滨江公司规划部总工程师张洪新还记得当时的场面:“现场正在浇沥青,温度非常高,不少工人已经中暑了,刘主任每天都坚持在现场指挥,早上6点就来,晚上等到最后一个工人结束作业才离开。”
对标卓越 倾心打造独一无二的滨江
“要像绣花一样精雕细刻,才能打磨出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实施方案。”这是刘安的工作原则。“上午穿西装开协调会,下午换工装赴工地,晚上挑灯研磨方案”,“不是在会场就是在现场。”这是刘安的工作节奏。
秦皇岛路轮渡站,是滨江贯通的5处堵点之一。 “秦皇岛路的情况颇复杂,设计方案经过了20多次优化,形成坡道、梯道、平台等多种备选方案,但都没有一个最优解。”刘安与团队多次走进现场调研、走访市民听取建议,最后形成了“二层跨越、螺旋放坡”的方案,既通过立体交通解决人流冲突,又确保了滨江一线景观的亲水体验,完成了一次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突破。
按照“基础先行”、“交通先导”、“功能复合”的设计理念,他还提出了“5115”的杨浦滨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即步行5分钟进入地面常规公交线网,10分钟进入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网络,15分钟车行进入上海市骨干路线,区域内部出行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他与设计单位、相关部门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交通、服务、景观、风貌为一体的“三横六纵九廊道”景观道路总体实施方案,“春华秋实、色彩斑斓”将成为杨浦滨江独特的道路风貌景观。
在研究历史风貌保护、保护建筑修缮利用方面,刘安严格执行“留、改、拆”工作要求,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遵循“公共、开放、共享”的原则,会同相关部门反复推敲沿江每幢老建筑的修缮改造方案,努力实现建筑保护、功能植入、服务提升、文化传承的目标。
“几十年来,大工厂的隔断、公共设施的匮乏,让滨江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刘安说,作为一名滨江建设者,能亲手开发滨江,把全新的、有特色的滨水公共空间还给百姓,是最大的动力,也是压力来源。还江于民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五年来,这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基层干部,与滨江建设者们一起在酷暑严寒中度过了无数个日夜。
2018年,杨浦滨江贯通工程还要向杨浦大桥东侧延伸2.7公里,并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建成世界一流的滨水公共空间。“今年滨江的建设将进一步向腹地发展,着重提升景观和品质,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刘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