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好,好在味道鲜美;好在营养丰富使人健康,鱼类的脂肪含量比猪牛羊肉少很多,所以热量也较低,其中的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缓解现代人常见的“三高”毛病,鱼类的蛋白质含量丰富而且绝大部分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好在使人脑子变聪明,因为鱼体内含有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其中的DHA,主要存在人体脑部、视网膜和神经中,是促进脑力的关键元素;
水产品好,所以鱼在我们餐饮中的地位很高,俗话说的好: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一条腿的,一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鱼就是没有腿的,最好的,因此,招待客人,没有鱼,似乎是很没有面子的,“无鱼不成宴”。
水产品虽好,但千万不能忘了重金属。水产品中的重金属,主要有铅、镉、砷、汞、锌、铬这几种,不同类型的水产品,重金属的含量差别很大。一般情况下,重金属的含量,主要看水产品生长环境、生长时间的长短、水产品的食物,还有水产品生理机制。
水产品有海水鱼和淡水鱼之分,从安全性考虑,海水鱼比淡水鱼安全。野生的海水鱼,由于水域广阔,流动性大,自净化能力超强,自然比较安全。即使是海水网箱养殖,除非海域受到赤潮或别的污染,一般不容易感染毒素。近年来,由于工业废料排放入海,不少近海水域受到污染,使得在其中生活的鱼类容易受到汞污染。江河水质相对更容易受到污染,因为城镇化、工业化过程,对水质、空气、土壤的污染很大,如果养殖的水质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了,所养的鱼自然也会受重金属污染,但是,大江、大河、大湖,由于水体流动性大,自净化能力较强,重金属超标的概率就低。
水产品的生长期长短和重金属有关。一般说来,生长期长的,重金属污染的可能性和污染程度要比生长期短的要大一些。
水产品的食物更是和重金属有关。在海洋中处于食物链顶级的生长期又长的体型较大的掠食鱼类,如鲨鱼、鲸鱼、箭鱼和部分种类金枪鱼等,以及鳕鱼、鮟鱇鱼等肉食性深海鱼类,还有如石斑鱼、鲈鱼、桂鱼等肉食性鱼类,重金属的含量一般偏高,而食物链低端的有的靠吃水草生存的、生长期短的、体型小的小鱼小虾,如草鱼、武昌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等,重金属的风险要小得多。所以,吃“小鱼”比吃“大鱼”安全。这里的“小”,指年龄小,个头小,钟南山院士谈到他不吃长得又肥又大的鱼,当然,他是担心养殖鱼的水体中有抗生素,这和我们今天说的重金属无关。
有些人爱吃贝类水产品,一是味道鲜,二是便宜,因为除象鼻蚌和少数高端进口的鲍鱼、生蚝外,绝大多数的价格比较便宜,但是,贝类对重金属积累的能力高于鱼类,它们更容易在体内聚集重金属,这与它们的生长环境有关,也和它们生理机制有有关,它们吸收重金属之后,较难排泄,所以,贝类水产品的重金属含量比其它水产品要高一些,难得吃吃问题不大,多吃,对身体肯定有负面影响。
水产品虽有重金属,但不必谈鱼色变。客观上,水产品的消费,大多数重金属含量在安全范围内,而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深海鱼、大型肉食鱼大都价格较贵,一般市民一年也难得吃上几次。主观上,吃鱼,我们也要适可而止,美国环保局的一个报告建议: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每天吃鱼不宜超过170克。另外,我们吃海鲜,可以选择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的替代品种,这样的替代产品一样富含对健康有利的ω-型不饱和脂肪酸,比如凤尾鱼、鯥鱼、鲱鱼、鲭鱼、鲑鱼、沙丁鱼、鲟鱼、湖鳟鱼等,因为鱼的体量越大,含毒量也会较高。还有,我们可以通过吃一些有助于排泄重金属的食物,如南瓜、胡萝卜、黑木耳、大蒜等,也可以通过运动出汗排泄掉一些累积在体内的重金属,但是,即便如此,这里我还是要劝喜欢吃贝类水产品的市民,要适当控制,不要太任性。这里,我用一首打油诗对本文做个归纳:水产诚美味,健康更重要,不忘重金属,恐慌没必要。■王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