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商店内外如烟往事六——
一本励志之书

  ■刘翔 文

  最近我一直在家里家外寻找一本当年在长白新华书店购买的书,这是一本1974年7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场的春天》短篇小说集。但始终没找到,估计是1977年高考后,从农场返回市区读书整理行李时遗失了,心中沮丧了好长时间。

  1976年4月,我就是怀揣着这本书,踏上了崇明岛上的跃进农场,迈开了农场人生第一步。

  后来总算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花“高价”再次网购到了。那天,捧着快递员送来的这本已经出版了整整40年的旧书,可谓百感交集。虽然手上的这本《农场的春天》不是我当年购买的原书,但望着那熟悉的封面,岁月仿佛顿时又重新流淌回上世纪七十年代。年轻的我,对即将开始的海岛农场生活充满着新奇与憧憬。可是,未来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农场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则一无所知,那时的崇明岛对市区居民而言,是很“遥远”的。因此,迫切想恶补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那天在长白新华书店看到书柜上陈列着一本名为《农场的春天》的书,封面上一名肩扛铁锹、身穿红衣的男青年,英姿勃发,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连忙请营业员拿来一看,此书系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创作丛书,由上海市市属国营农场三结合创作组编辑,书内15篇短篇小说全部是在崇明等地农场知青们创作的。太巧了,此时的我,正需要这类“专业对口”的书籍来增加对将要开始的农场生活的感性认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仅有的一元零用钱递给营业员,花五角两分买下了这本书。几天后,我便将此书作为随身携带的重要行李之一,搭上了驶上崇明岛的双体客轮。

  40年后,重新捧读此书,审视当年自己阅读此书的心态,觉得有些荒唐和可笑,但这确确实实就是那个时代农场知青的真情实感。

  作为曾经的数万农场知青大军中的一员文学青年,我依然深深惦念这本书,感谢他们在特殊年代创作的精神食粮,为广大农场知青荒芜的精神家园“播”下了一抹绿色。如果用现今价值观来评判这本书,肯定是有争议的,但我觉得这种争议是历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的事。不管怎样,这本当时印数达到20万册的书,对一代年青人来说,在他们的青春记忆之中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在那理想、前途渺茫和文化贫瘠的年代,这些知青作者们还是十分虔诚地用自己手中的笔在致青春。这本《农场的春天》书,也应是我的一本励志之书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长白地区周围新村人口不断增长,为改善老百姓的购物环境,区政府拆除了这座简陋的回字状环形建筑,原地建造了一幢颇具现代感的百货大楼,长白商店也改名为长白百货商场。如此一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诞生的长白新村综合商店,内涵与外延都扩大了,给人一种上档次的感觉。尤其是百货大楼底楼沿着延吉东路的那一排布满琳琅满目商品的橱窗,不仅吸引了老百姓的眼球,也给那条寂寞清冷的延吉东路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那个人们钱袋子还不鼓囊的年代,上海老百姓兜商店主要还不是购物,而是人看人轧闹猛,看琳琅满目橱窗。那时的橱窗布置绝对是一门凝固的艺术作品,有商店内的专职美工师傅布置。再后来,随着控江路商业街的兴起,以及人们生活追求的提高、消费习惯的改变,长白百货商场的客流量日趋稀少,最终只得关门打烊。这座曾经让长白地区老百姓引以为傲的百货商场,被夷为平地,建造起了住宅楼。

  岁月很短,记忆很长。闲笔记往事,最忆是商店。(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艺术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图片新闻
一本励志之书
改革改变人生路
重拾记忆中的味道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一本励志之书 2018-03-24 2 2018年03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