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成立,刚从物理系毕业的何香涛成为天文系的第一批老师。1980年何香涛作为第一批访问学者前往英国爱丁堡皇家天文台深造,从事类星体方面的研究,从此展开了他追逐类星体的历程……
何香涛作为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天文工作者,在类星体的搜寻方法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与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天文台站和天文学家产生许多交集。可以说,他是看着当年的假说和猜测一步步变成结论和常识,也见证了曾经的探索和努力一点点累积为成果和荣誉。2006年至2008年间,何香涛在《天文爱好者》杂志上连载了一系列文章,系统地回顾了他所亲历的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让我们得以窥见科学发现背后不为人知的波折。
每个时代都有许多优秀研究者在各自的领域勤勉地工作,但他们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有能力和意愿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何老师愿意将亲身经历诉诸笔墨的这份热忱因此显得难能可贵。他的工作经历与中外天文学发展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梳理科学发现的历程之外,他的回忆为许多历史事件提供了微观的视角。书中的很多掌故都未见著录,虽看起来似乎是些细小的枝节,但却影响了学科的发展、项目的成败。
而且,同那些强调科学家废寝忘食工作的励志故事不同,这本书如实记录了天文学家工作、生活真实的一面。许多看似闲笔的细节让叙述带上了温度,那些出现在论文和教科书中的陌生姓名也因此生动起来。如错失类星体发现机会的欧克,帮助中国建设密云射电观测站的克里斯琴森,命名类星体的丘宏义,着墨不多,却令人印象深刻。当然,还有何香涛自己的围棋情结。虽如今玄妙的棋理已被机器穷尽,但这块陪他度过艰苦岁月的方寸天地,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
在纷繁的线索中找出头绪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穷举试错而已。困顿之际,团队成员之间的灵感碰撞,学术讨论时的观点交流,再正常不过,然而相互启发之后贡献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分清。类星体的发现从观测确认到理论解释,历时数年,参与者众多,很难说哪位研究者的贡献超乎他人之上。诺奖委员会多年来选择忽略如此重大的进展,也许是避免纷争的无奈之举。(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