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杨树浦到十六铺(上)

  ■刘翔 文

  黄浦江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全面贯通开放的那天,江风微拂,我独自沿着风光秀丽的黄浦江畔,从最东面的杨树浦徒步走到南面的十六铺。

  杨树浦,因杨树浦港综贯区境南北而得名,为此,杨浦区曾经也称杨树浦区。十六铺,据传是晚清咸丰年间为防御太平军进攻,当时的上海县将城厢内外的商号组建了一种联防的“铺”。因十六铺在所有的铺中规模最大,也就逐渐成了这块区域的地名。从杨树浦到十六铺,上海这一东一南两个地理区域特征十分鲜明的地标,串联起了我幼年、童年、少年足迹,从而在我的心灵中留下永远难以忘怀的情结。

  外白渡桥,我的“外婆桥”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是几代上海小囡个个都会吟唱的一首童谣。

  苏州河与黄浦江交界处的那座百年老桥外白渡桥,是几代上海人的“外婆桥”了。我居住在杨树浦,每次去看望居住在当时南市区十六铺附近的外公、外婆必定要穿过外白渡桥。因此,外白渡桥对我来说,是名副其实的“外婆桥”。

  孩提时父母工作、居住都在杨浦,正值壮年的父母“废寝忘食”建设社会主义,从小就将我寄养在南市区的外公外婆家。在荷花池幼儿园,我度过了一段欢乐时光。

  外公外婆的家位于南市老城厢的王家嘴角街16弄的过街楼上,那条弄堂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

  楼下的一条跆隔路上不仅有闻名的紫霞路菜场,还有老虎灶、点心店、烟纸店、煤球点等,每天都在各式小贩穿街走巷的吆喝声中迎来新一天的曙光。

  清晨时分,当我还在睡梦之中,楼下的小菜场已传来阵阵喧哗声。

  早已起床的外公便拎着两个热水瓶到家对面的老虎灶泡满开水,然后和外婆将开水注入各自的紫砂壶,手捧紫砂壶端坐在弄堂口的一张小桌边,微笑注视着进出弄堂的左邻右舍及熟悉和不熟悉的菜场营业员、菜贩。

  因为外婆是里弄小组长,周围的人都认识他们,于是一早上和外公外婆打招呼声便络绎不绝——“王家老爹、王家姆妈早上好!”外公外婆也不断向路人点头:“李师母,侬今朝买点啥小菜?”“陈太太,勿要忘记下午到里弄开会噢!”

  每当夏季来临,当石库门弄堂里响起阵阵“栀子花,白兰花,五分洋钿买一朵……”的叫卖声,外婆都会买上几朵白兰花,别在她那件咖啡色香云纱衬衫的纽扣处,袭人的香气在夏日傍晚余温尚足的空气里氤氲着。

  此时,躺在竹榻上乘风凉的我,边陶醉于白兰花的芬芳,边享受着外婆用蒲扇摇出的阵阵凉风,那一刻,绝对是一天里最为惬意的时光。

  如今回想起来,那时的场景也可算是一幅充满上海弄堂市井气息的“清明上河图”。

  一直到了读小学的年龄,我才回到杨浦的家,但每个周日,父母还会带着我和弟妹一起到外婆家“度假”。有时,我也会独自去。那时上海的道路交通还比较落后,从杨浦区到南市区只有一条25路电车。每次到外婆家都是先乘坐59路公交车到军工路、平凉路,然后换乘25路电车,直接抵达十六铺终点站后,然后步行穿过小东门,沿着复兴东路,走到王家码头路,再拐到紫霞路,就到外婆家了。

  25路电车是现在已经绝迹的那种铰链式电车。

  从杨树浦到十六铺的数十公里路程显得非常漫长,但一旦电车驶上外白渡桥开始进入外滩后,我的神经便会立即兴奋起来。总要想尽一切办法挤到靠近车窗的位子,探头向外看风景。黄浦江面缓缓驶过的轮船、矗立在外滩的上海大厦、海关大楼等素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那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尤其是坐落在外滩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解放后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门口的那一对威风凛凛的大铜狮子,和大楼前持枪站岗的解放军战士,是我百看不厌的经典“风景”,每次都会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过节般的欢乐。一旦从车窗里看到外滩气象信号塔那巍峨身姿时,便知道十六铺快到了,外婆家也快到了。于是,迫不及待地向车门边挤去。

  因为,外公外婆早已烧好美味佳肴等着我去大快朵颐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影视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雪下古城
从杨树浦到十六铺(上)
诸葛八卦村
游诸葛八卦村
亲爱的小孩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从杨树浦到十六铺(上) 2018-06-02 2 2018年06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