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平静又深沉的凝望

  ■冯如 文

  不知不觉,从事老年工作已经四年。这四年中,目睹了许多别离,也时常收获温馨。

  我们每一个离退办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到离休或退局支部学习中,这种身份被称为“联络员”。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并不仅仅关注他们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开展慰问,帮助解决难题。正是有了多方面的接触交流,我们跟老同志之间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我所联络的离休支部,老同志们年纪最小的也有83岁了。这些老同志,从革命战火和新中国建设的风雨中走过来,前半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后半生有着令人尊敬的称谓,然而坐在一起交谈,他们也就是普通的老人家,没有架子,跟你交心,话着家长里短。

  董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那会儿刚认识,聊起大家都喜欢的花草,我说自己种的辣椒籽儿,三个月了未曾发芽。董老师立刻说:“我家里的辣椒出苗了许多,下次我给你带些来。下个月碰头时,你记得提醒我。”我虽然“嗯嗯”,心里谢着她的好意,但也没有放在心上,觉得不应为这种小事打扰别人。哪知一个月后支部活动聚在一起,董老师当真把辣椒苗带来了。那是一簇葱绿的幼苗,叶子肥厚,茎秆笔直,放在一个铺有湿土的塑料杯子里,显得生气勃勃。董老师又细心叮嘱,倘若是种在花盆里,栽种一阵子后,需要选苗,留下好苗,去掉次品,不然营养不足。那年夏天,我第一次种出辣椒,个头不大,像灯笼一样挂在绿枝间,煞是好看。

  后来一次去探望孟老师,孟老师将我们引到卧室里,让我们看她窗台上的植物,并指着几盆仙人掌说,那是董老师送的。“你赶紧拍下来,拍给董老师看看!”她说,董老师家住一楼,没有阳光,从来没有见过仙人掌开花的样子。“你拍下来,让她看看,这些花开得多漂亮!看它们那么精神,我的心情也开朗起来。”在那刺尖上方,一朵朵明艳的粉色花朵,向张开的手一样,迎着阳光,努力伸向天空。

  孟老师身体不好,长年居家,她的子女在国外,平时只有钟点工上门来料理半天。像她这样长期病痛缠身的老同志有很多,其中子女无法身边陪伴的,又有相当一部分。每年我上门慰问遗属,这一体会更加深刻。所以老同志们看见别人来看望,都十分热情,常要拉着你说上一会儿话,问问学校情况,问问其他熟人的近况,又或者诉说自己的家事,或者反映难题。在这些走访和慰问中,让人感受强烈的就是老来的空巢现象和居家养老的瓶颈。

  我国从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上海近1500万的户籍人口中,老人比例占了33.3%。未来几年,老年人口数字会加速上升。这些离我们并不遥远,当我们在繁华的市中心看着衣着鲜艳、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疾步行过,也在城市脉搏的远端,那些陈旧社区及邻近的公车地铁路段,看见一丛丛花白的头发和一个个步履蹒跚的身影。老年离我们并不遥远,目睹了别人的病痛与孤独,不仅让我们领悟到要珍惜眼前亲人、注重自身健康,更让我们明白自己工作的责任和作为社会一份子的义务。

  老年工作,有的同事做了二十年,但仍然乐在其中。帮别人解决难题,听人倾诉,病中探望,代为申请补助,甚至爬到树上去给老同志摘香椿,或者一次又一次帮老同志调整iPad,双方建立起来的联系,其实已超过了工作范畴,然而帮人点滴,自己也收获了愉悦。老同志们也很理解,有时生病也不告诉联络员,怕添麻烦。对于常规慰问,老同志说,你们工作忙,就不要来了,慰问品就让快递送来。我们说,要去的,要去的,送慰问品是其次,主要是想看看您。老年工作,是服务别人人生的最后一程。在这最后一程中,人们除了物质支助,更需要精神慰藉。

  去年国庆前夕,我们接到家属的电话,告诉说长期卧病在床的母亲刘老师去世了。尽管丧事简办,国庆节那天,我和同事还是赶去了龙华。我们参加过许多追悼会,送别过很多人,这一次却是最安静的告别。家属简短发言后,人们走向遗体告别。刘老师的先生孙院长也是我们学校的离休干部,其时已经91岁了,他颤巍巍走到灵床前,扶着床沿站住了,很久都没有动。司仪想出声引导,刘老师的女儿摆手说:“我爸爸想多看看妈妈。”我们看见那白发苍苍的头深深埋下去,神情专注,久久凝望。那一会儿,是怎样的思绪起伏在老人家心中?也许他看见了他们最初相识的一幕,回顾共同度过的艰苦岁月,还有病痛中的相濡以沫。没有哭泣声,那种平静又深沉的凝望,像是看透了一切的人事,然而正因为看透,所以告别得从容又深情。我接触到的很多老人,把我们忌讳的“死”字挂在嘴边,付诸谈笑,甚至做出遗体捐献的安排,他们年轻时信仰坚定,年老后步履坚强。那一幕告别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并心生敬意。生命的终结非但不是情感的句点,有时还是情感的升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早在进入文明之初,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社会快速发展和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实现“皆有所养”不是难题,然而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改善。古话又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除了做到养老,还要尊老爱老,理解老人,甚至向老辈们学习,这不仅是优良家风的传承,也是我们民族发展的一大工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咨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影视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午后
敬礼!受益终身的军旅生涯
那平静又深沉的凝望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那平静又深沉的凝望 2018-08-04 2 2018年08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