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陶瓷集市来了一群文化使者

  据新华社 春、秋季到瓷都景德镇陶溪川赶“春秋大集”,这两年已成为国内外陶瓷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一大盛事。

  每到开集,陶溪川文创街区的街道上就会摆满售卖陶艺作品的摊位。这一次秋集开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陶瓷艺术家摆出600多个摊位。许多“淘宝者”跻身其中,精心挑选瓷器。

  法语、英语、日语、韩语……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夹杂着不同国家的语言。不过,不会外语也不用担心无法交流,每个摊位前都有一位高校学生翻译志愿者。

  他们中有的是外语专业的“正规军”。比如20岁的周佳鹏是景德镇陶瓷大学英语专业大二的学生,他为比利时的陶瓷艺术家吕多做翻译。

  有的学生并非外语专业,也热忱做翻译志愿者。陶瓷绘画专业的陈怡因曾到韩国一所高校交换学习,这次专程来“春秋大集”,在韩国高校师生的展位前帮忙。有顾客对一只瓷器高脚杯产生了兴趣,向陈怡因打听它的用途。

  “赵,金色在中国文化里有什么含义?”荷兰艺术家扬好奇地问老朋友——中国学生赵文佳。去年景德镇举办第一次“春秋大集”时,赵文佳就给扬和他的夫人及大学老师埃伦做翻译,因此结下了深厚的跨国友谊。现在,三位荷兰艺术家只要到景德镇,就会第一时间联系她。

  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让这些外国艺术家有点跟不上节奏,他们发现来逛集市的顾客很少带现金,都习惯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

  “我们还没有学会怎么使用这些支付方式,只好请赵帮我们收钱。我们是朋友,我们相信她!”埃伦边说边比划,表达着他们和赵文佳的深厚友谊。

  “在他们看来,作为陶艺家一生一定要来一次景德镇。”不仅仅是帮忙介绍作品,一旦有媒体前来采访,这些热心的翻译志愿者又充当起“新闻发言人”,帮助外国艺术家表达对景德镇瓷器的热爱和向往。

  来的次数多了,一些艺术家也能应付自如。

  子弹、战士、铁丝网……看见一位顾客拿着自己的反战题材瓷瓶看了又看,面露疑色,澳大利亚艺术家迈克尔主动打招呼:“你好!”然后迅速指了指摊位一角插了几朵花的样品,示意这其实是一只花瓶。看见顾客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他得意地向记者耸了耸肩。

  不论是哪国人,说何种语言,微笑是开启交流的最好方式。在这个以陶瓷为媒介、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集市上,记者看到,只要面带微笑,用心聆听,就能够相互理解,传达善意。■高皓亮   吴锺昊   田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焦点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追寻上海“海纳百川”文化之源
图片新闻
中国原创受关注
200余部作品将在各地上演
陶瓷集市来了一群文化使者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化05陶瓷集市来了一群文化使者 2018-10-20 2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