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44年的工作经历中,黑龙江农村学校短暂的三年半教师生涯,令我终身难忘。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作为上海知青到黑龙江插队,几年后被推荐在当地上学,毕业分配回县城下属一所农村学校任教。学校由民房改建,木刻楞外墙面抹泥脱落,露出原木。教室光线昏暗、空间狭小,课桌椅高矮参差不齐,一块迷你小黑板挂在墙上,板面已成白乎乎,简陋陈旧。在教室内走动,木地板颤颤悠悠,讲台、课桌椅随之摇晃。仅有一块狭小不平整的室外空地,为学生的活动场所。一间低矮民房是教师办公室,采光幽暗。凹凸不平的泥土地上拥挤地放着几张大小不一、油漆斑驳的办公桌,留出狭窄走道。靠墙的柜子歪歪扭扭站立,真不知是哪个年代的“老古董”了。
全校学生百来人,这是一所建制为7年制的公社中心校,小学部5年制,初中部2年制。中学部设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各一个班级。
因学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加之校舍破旧,住房条件差,人心浮动,教师流动频繁。刚毕业分配到校,领导安排我任初一、初二年级语文老师,并任初二班主任。经了解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但有一学生与众不同,写作水平明显高出一筹,且提升空间很大。我正踌躇满志有心好好培养他,哪知第二年中学数学老师调离,领导措手不及。由于我数学不错,为解燃眉之急,学校安排我接任了数学课,语文课另外找了位知青代课。
第三年兼任财务工作的教师由于丈夫工作调动,举家搬迁,其财务工作由谁接替,领导犯了难。思前顾后认为唯我合适,于是安排我任体育老师,兼管财务工作。当年对工作的几次变更,认为一切顺理成章,合情合理,毫无怨言。如今看来,我仿佛充当了救火队员的重要角色,成了“百搭”。不过,能解决学校一时的困难,至今回忆起来仍不胜快慰。
当时,学校体育设施简陋,活动空间所限,体育课主要是操练队列、跳绳,无法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内容。我接手体育课后动了一番脑筋,思索着要改变目前的教学状况,增设体育运动设施,首当其冲的就是建造田径运动场。拿定主意后,趁着回沪探亲之际,我特地到新华书店买了《田径场测量与计算》一书,对书的内容作了认真研读,掌握了书中田径场测量与设计的方法,还特意到大学田径场进行实地考察,向大学体育教师讨教,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返校后,我立即开始实施我的田径运动场建设计划,按书中规范要求,根据校园实际情况,因陋就简拓展田径场的面积,自行测量、按比例缩小设计出了一个袖珍田径场。经反复比较多种不同设计方案,几易其稿,最终拍板定夺,马不停蹄组织劳力建造田径场。此刻的我成了施工总指挥,每天除了上课,全身心扑在施工中,有志者事竟成,一切如我所愿。
不久,一个有四根跑道的迷你田径场顺利竣工,学生喜上眉梢。一不做二不休,趁热打铁,还挖了沙坑,自制了简易的单双杠,购置了哑铃、拉力器、铅球等体育运动器械。体育课教学内容丰富了许多,学生上课兴趣大增,下课铃响起仍意犹未尽。
趁此东风,我组织了校田径队,自己阅读了不少有关中长跑训练的书籍,领会消化后现学现卖。令我最为欣慰的是,校田径队参加了县组织召开的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以往竞赛各项前几名大多被县一中和一小包揽,那年我校学生一鸣惊人,获得小学组男子个人长跑第二名的好成绩,令众参赛队刮目相看,我是喜出望外。
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在这块袖珍田径运动场上,还召开了公社第一届教工田径运动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与付出终究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