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特殊精神、特殊担当,向“疫”而行的他们共同拥有一个闪亮的名字——“共产党员”。
凡人不凡,他们在最重的挑战面前主动站出来,在居民最需要的时候主动站出来;勇者不孤,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组成“抗疫红色联盟”。
凝聚点点萤火,汇成璀璨星河。杨浦的抗疫战场上,党员的身影出现在每条战线,他们全情投入、全力守“沪”,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让党旗在“疫”线高高飘扬。
“今天还是不回来,别等我了”——公卫“老兵”24小时待命,须臾不敢停歇
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科长俞莺,党龄13年,是一位公卫“老兵”。她毕业后就一直任职于此,至今已有26个年头。防保科是疫情发生以来最为忙碌的科室之一。疾控的电话总是第一个打到她这里,中心防疫工作的开展也由她下发指令……
“今天还是不回来,别等我了。”俞莺和爱人匆匆交代几句,就挂断了电话。近期,社区核酸采样和闭环管理等工作,让防保科忙得脚不沾地。俞莺根本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是在闭环管理排摸中度过的。“公共卫生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我们上场‘厮杀’的时候。再坚持一下,曙光就在前方!”出发做任务前,俞莺总是这样为同事们加油鼓劲。
各项工作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居民看到身着防护服的“大白”出现在自己小区,就紧张不已,所以在排摸工作中,安抚好居民的情绪,做好解释,也是他们的工作内容。“我们上门做个排查,别担心,没事的。”俞莺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为居民答疑解惑。“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好好跟居民沟通,居民会理解的。”
有时,紧急任务会在深夜“到访”。一天凌晨两点,俞莺在睡梦中接到电话,简单梳洗后穿上外套就出门了。“你刚忙完,都没睡几个小时,”俞莺的爱人心疼不已,但俞莺告诉他:“科室的同事都在路上了,我怎么能缺席呢?”
即便是在所住小区闭环管理期间,俞莺也没有“偷得浮生半日闲”。她主动承担起所有资料汇总工作,居家办公,保持24小时待命状态。无论什么时间,俞莺只要接到通知,就立即整理信息发到工作群,第一时间传达给同事,生怕有一丝延误……
“打着瞌睡,听到手机响立刻就能醒过来”——练就“超能力”,“多面手”无缝衔接
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到机场核酸采样队,从发热门诊到预检流调,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自2020年2月成立以来,始终坚守在“疫”线。
中心综合防治科科长归萍是党员示范岗,也是党员突击队队员。她曾参加抗击非典,可谓“战疫老将”。疫情防控不是“996”,而是“007”的全天候待命,于是,这位“战疫老将”在办公室里搭了一个简易床,有家不回。每天重复“接单”“派单”“核酸”“封控”,归萍马不停蹄。同时,她还练就了一身“超能力”:“打着瞌睡,也能在手机发出声响时立刻醒过来”,只为保证防控工作“事不过夜”。
中心护士李军辉、卢莹莹是核酸采样点的党员“姐妹花”。作为疫情防控的“多面手”“快枪手”,她们从隔离点到疫苗接种,再到核酸采样,无缝衔接、效率极高。
有时卢莹莹工作了一天刚回到家中,正准备为孩子做饭,工作群中突然跳出一条消息:“核酸采样需要人手”,“冰箱里有速冻馄饨,你自己下一点吃。”面对孩子的失望,卢莹莹只能咬咬牙,开着电瓶车往单位赶。
“大白”一穿就是6、7个小时,一出太阳马上捂出一身汗,阴雨天里又瑟瑟发抖,李军辉一周就瘦了好几斤,脸上被口罩和护目镜压出了血痕,大家都心疼不已,可她笑着说:“没事,就当瘦身了。”
“把公证‘一次都不跑’运用到志愿者服务中”——杨浦公证人在各种角色间“自如转换”
“我把公证‘一次都不跑’运用到志愿者服务中了。”
得知所住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后,第一时间走进居委会,“亮明”党员身份,加入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在核酸采样点,他一边维护现场秩序,一边引导居民们快速登记、有序接受采样,还用自己的手机帮助没有手机的老人登记;看到小区门口快递、外卖堆积如山,又变身“闪送小哥”,打通“配送最后一公里”……这个身穿蓝马甲,在各种角色间“自如转换”的年轻人是杨浦公证员文博。
小区中有一位老人向居委会反映迟迟没有收到快递,而这快递正是老人每日所需的常用药,文博立即到快递堆中寻找,并以最快速度将药送到老人手中。“没有人生来勇敢,正因为被需要,才选择‘逆风而行’。甘露虽小,却能滋润大地,大家共同携手,才能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强大力量。”文博说。
早上7点开始准备工作,8点一切就绪,以楼栋为单位,挨家挨户按响门铃通知居民下楼,检查核酸检测登记二维码、引导居民快速登记……党员公证员吴洁和文博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得知所在小区需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时,闻令而动,迅速换装成为“大白”。
年轻党员挺身而出,老党员也不遑多让。
吴冬生年逾七旬,当看到社区需要防疫志愿者的消息后,他立即联系居委会工作人员,坚持加入志愿者队伍:“你们不用担心我的身体,别看我年纪大了,但工作起来一点不输年轻人,我不怕辛苦,作为社区的一员,我应该尽一份绵薄之力。”平日里,吴冬生就常常参与为老、助困等志愿服务,深受大家信赖,是小区居民公认的热心人。担任防疫志愿者后,吴冬生就成了居委会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和居民们之间沟通的桥梁。核酸采样5小时圆满“完赛”,老吴的“敬业精神”让不少居民、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都竖起了大拇指。
生活保障营+物资运送团+应急抢险班——210个小时铸就一支200人的“铁军”
“小区封控管理,真的有种‘打仗’的感觉,好在我们有一支强大的‘铁军’。”五角场街道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瑾回想起3月初那段小区被封控的日子,感慨万千。
在突然接到封控任务时,李瑾觉得有些措手不及,面对这样一个人口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的大型老旧小区,如何快速将各项封控措施落实到位,同时又要做好近两千户居民的沟通解释工作,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很快,在街道驻点指挥部的支援和指导下,居民区党总支迅速厘清思路、集结力量、明确分工,组建起了由居委会、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党员志愿者骨干等核心力量组成的临时党支部,经过十多天的“锻造”,这支队伍从40余人壮大到200余人,成为了一支“无所不能”的“铁军”。
为了解决社区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党总支第一时间在社区群发出了“志愿者招募令”,短短几小时内,数十名青年志愿者积极响应,变成“生活保障营”的中流砥柱。
有些独居老人无人照料,生活不能自理,志愿者们一一结对,上门服务;很多老人不会用手机买菜,隔壁的年轻人就在自家买菜的同时,默默地把数量改成了“2”;有些老人患有慢性病,不能断药,党总支派专人统计,联系社区医院进行对接配药,并送到其家中;有些患有大病的居民需要医生上门服务,志愿者主动帮忙联系,解燃眉之急;有的老人不会登记核酸检测二维码,志愿者们就上门用便携式打印机提前为他们打印出二维码……
封控期间,小区每天接收快递、外卖近两千件,整整堆满29个货架,每天不停分拣、运送,工作量巨大。这时,一支“物资运送团”出现了,他们就是同样被封控在社区中的“快递小哥”。他们自发加入志愿者队伍,大大减轻了居委会干部和物业公司的工作量,确保了封控期间快递运送的有序和高效。
除此之外,近两千户人家每天“一早一晚”的牛奶和报纸配送也是一项大工程,志愿者们经过几天的磨合,逐渐研究出了一套“流水线”工作法,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除了“生活保障营”和“物资运送团”,这支“铁军”还有一个“应急抢险班”,为居民排忧解难。封控的第5天,张阿姨家马桶突发故障,急坏了张阿姨一家。党总支了解情况后,迅速联系小区的红色物业——靓兴物业,他们第一时间抽调持有24小时核酸阴性报告的专业维修人员穿防护服进入楼栋修理;居民王阿婆行动不便,一天突然在家中摔倒,王阿婆的儿媳妇紧急向居委会求助,小区业委会主任、第三党支部书记徐炳南和居委会副主任严永韬立即赶到老人家中……
在杨浦各社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雪中送炭、守望相助的故事。正是党组织的公信力、战斗力和凝聚力,铸就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铁军”,为居民的生活保驾护航。■宗禾
本版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