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服务新模式,让企业没有难办的事,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政府助力战开局 企业发展有“靠山”

  ■记者 毛信慧   赵旭华

  不负春光战开局。2月16日,杨浦区发布《聚焦“四大行动”深化集成创新,持续推进杨浦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的实施方案》,推出包括开通营商环境“区长热线”在内的160条改革举措,助力营商环境“微创新”,促进企业感受“大提升”。为配合区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全市首个线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于16日在“随申办·杨浦旗舰店”同步开通。

  政府强化服务保障,企业发力忙生产,杨浦区以“起跑即冲刺”的心态,抢开局、抓先机,强信心、促发展,开足马力冲刺首季“开门红”。

  企业遭遇资金“瓶颈”?杨浦“办不成事”窗口解决大小难题

  “太感谢你们了,真的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上海同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在达成2000万元贷款合作后激动说道。

  据了解,上海同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深耕“双碳”领域,在“碳达峰”成为行业热点的当下,企业发展却遇到资金瓶颈。大银行的融资审核周期长,小的融资渠道又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怎么办?

  为渡难关,企业负责人找到杨浦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紧急求助。窗口快速响应,通过“首席服务员机制”,与投促办等相关部门积极对接,最终为企业精准推送了“千家百亿信用担保融资计划”,经过多轮沟通,成功促成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与该企业2000万元的贷款合作。

  自2022年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以来,杨浦区深挖造成企业办事难的症结所在,提出改革措施,通过一件事的解决,推动一类问题的解决。上海电气智慧城市信息科技等多家企业反映,办理住所登记时存在提交纸质材料繁琐且容易出错等问题,窗口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及时反馈,最终由区市场局牵头,协同区大数据中心等多个部门形成了“码上注”解决方案,在全市率先探索“搭建一平台、归集到一码、授权一帐号、一次办结登记”的创新模式。

  2022年末,一家外省企业来杨浦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执照变更业务,由于当地正在推行机构改革,导致执照和公示系统上的信息不匹配,只有提供当地行政审批局的相关职能划转文件,才能完成执照变更。

  在了解到企业的困难后,窗口工作人员主动上前,通过当地的政府官网,(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帮助企业找到了相关证明文件,不仅顺利为该企业成功办理了执照变更,还以此为引,积极总结跨省办理难点,优化办事服务能力。从2023年1月与义乌政务中心签订的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开始,两地对合作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统一审核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政务服务异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审核”。

  从2021年的“帮办服务窗口”到2022年升级成为“办不成事”综合服务窗口,杨浦区通过搭建协调对接平台、整合社会化专业服务力量等方式,针对企业政策知晓度低、反映诉求不畅通等难点堵点问题,将“办不成事”窗口打造成为“宜商服务站”,实现代填、代收、代跑动“一站式服务”、惠企政策“一窗式解答”、金牌服务“一对一陪伴”、办不成问题“一条龙跟踪”,为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推动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已累计为1200余家企业提供了一对一服务,单次业务办理时间缩短15分钟以上,叫号等待时间减少近30分钟。

  2023年,“随申办·杨浦旗舰店”在全市首开“办不成事”线上反映窗口,进一步构建起线上线下“泛在可及”的服务体系。市民只需登录“随申办·杨浦旗舰店”,即可进入“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服务页面,选择“办事类”或“投诉建议类”问题填写并提交。

  线上窗口实行全流程闭环管理,从线上反馈、回复沟通到问题解决,做到可追溯、可查询,有效疏通群众办事的“堵点”。区政务服务中心表示,“一网通办·杨浦频道”企业专属网页和市民主页也将于近期开通“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杨浦持续聚焦“一网通办”、投资建设、创新创业等重点领域,已陆续推出384项改革举措。杨浦区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2023年,区‘一网通办’工作将继续聚焦‘让企业没有难办的事’这一服务目标。下一步将结合‘一网通办’改革,为企业办事提供更多上门办、线上办、一站式服务,以数字赋能推动城市数字化治理转型升级,实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尽全力让企业群众在杨浦没有难办的事。”

  以“拨”引“投”,杨浦发放“星火燎原”计划首笔引导资金

  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加快建设“四高城区”的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激活创新资源?杨浦区启动“星火燎原”计划,探索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早期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资本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杠杆作用。

  日前,杨浦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首笔资助成功落地,对明格(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给予100万元引导资金支持。“‘星火燎原’计划不仅在资金上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更是增强了企业的背书效应,将有助于企业未来持续融资和市场开拓。”明格(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邓寅晖博士说。目前该项目已于上海技术交易所完成资金首笔对外投资鉴证,同时吸纳社会资本投资100万元。

  杨浦区云集了包括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一大批重点高校院所,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策源地,也是上海乃至全国优质科技成果的“聚宝盆”。然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长期以来面临着风险高、评估难、周期长、缺乏资金支持等一系列“痛点”问题。

  为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杨浦创新探索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早期科研成果转化,加速科技、金融、产业的良性循环。2022年9月,由杨浦区金融办牵头,启动“星火燎原”计划,并设立“杨浦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区财政统筹首期10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由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指导,上海全国高校技术市场有限公司作为受托实施机构负责计划运行和资金管理,制定投决制度。

  “星火燎原”计划把以往简单的政府项目扶持方式,调整为“市场投资+政府资助”相结合,明确“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导向。

  据悉,该计划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 ,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成果转化机构为纽带,吸引与科研成果领域相匹配的社会机构投资参与,充分调动多方力量,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进一步研发转化为可实现产业化发展、具有市场价值的专利及产品。

  社会资本投资管理叠加交易场所交易鉴证,双重保障确保资金拨付安全、运作合规。

  《杨浦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明确“项目支持过程应在上海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完成交易并取得交易凭证;上海技术交易所应对项目资金的拨付进行全程监管”。此外,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上海技术交易所”推动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的融合发展,全面嫁接上海技术交易所在权利登记、成果评价、交易鉴证、投资资金结算等方面功能,确保服务到位、监管到位。

  上海全国高校技术市场有限公司整合多年积淀的高校渠道和成果资源,梳理形成成果征集、筛选、评价、立项、尽调、投决等一系列管理流程。通过开展政策宣导、路演推广等活动,首批征集到10余项待投项目标的。去年12月,在完成评价、尽调等环节后,启动首次投资决策联席会议。

  作为首家被资助企业,明格(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依托复旦大学,聚焦癌症治疗领域的超声诊断设备研发与制造。公司研发的“便携式完全可编程超声研究平台”融合了传统超声技术、图像识别技术、AI智能学习技术,已完成近20项知识产权储备,有望推动我国基本智能化诊断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虽然引导资金单笔资助额不大,但对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意义重大。“作为早期科研成果,便携式完全可编程超声研究平台注定在‘产学研’到‘用’的临床通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邓寅晖表示,这笔资金将用于急需的芯片采购和后续的产品研发、推广。

  未来,杨浦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将进一步强化运营和资源配置。政策效应方面,进一步整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杨浦科技大市场、科创中国上海杨浦试点等平台,加强政策宣导,扩大储备项目库规模,逐步形成立足杨浦、覆盖上海的政策辐射效应;资金运营方面,不断优化流程制度,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做好各环节合规管控,强化引导资金拨后管理服务和发展状况评价,确保资金效用最大化;企业服务方面,围绕扶持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协调政策和产业资源,在投资项目的后续融资、产业要素匹配等方面持续跟踪服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健康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旅游
国家体育总局调研杨浦体育事业发展
充分展现城市有机更新中的民生内涵
政府助力战开局 企业发展有“靠山”
上海警备区来杨浦检查调研
规划引领资源保障,助力打造人民城市“样板间”
报头
杨浦时报一版要闻01政府助力战开局 企业发展有“靠山” 2023-02-23 2 2023年02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