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将今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将联合有关部门,调动各地方、行业协会、企业组织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不少人习惯性地把商品或服务的口碑评价作为“货比三家”的重要参考。然而,“精致好评”充满“诚意”,“测评+弹幕”配合诱导消费……这些“刷单炒信”方式,让原本想“货比三家”的顾客掉入消费“陷阱”,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损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判定一线上推广公司“组织大V体验然后写点评”的合同无效。
不久前,江苏一消费者在某平台看中一款“网红”按摩膏,花1620元囤了36瓶,使用后怀疑是假货,遂报警。经鉴定,该药膏属假冒产品。经警方调查,这家网店店主花钱雇“水军”,以每条2元的价格刷好评,将这款假冒产品翻价近10倍出售。
网上电商想通过好评来吸引消费无可非议,但不能逾越“红线”,否则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此次北京三中院审理的案件中,涉案剧本杀公司与一家线上推广公司合作,组织特定消费者到店免费体验写好评以提升店铺人气。但作弊得来的好评与门店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实际到店玩家不增反降。
尽管只有几元、十几元一单,但“刷单”业务规模实际相当惊人。2022年,江苏一起“刷单”案中,5名犯罪嫌疑人等搭建“刷单”平台,涉案金额约40亿元,虚假刷单总佣金超过3亿元。
要整治“刷单炒信”需要多方形成合力。从法律上来看,刑法主要打击的对象是其中专业从事“刷单”的经营者,而针对有关商户,有关部门以行政处罚为主。要规范商家的信用评价行为,除了依靠司法保障之外,平台也要对“刷单炒信”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2021年至今,美团向各地市场监管、公安机关输出200多条“刷单炒信”线索,公安机关刑事立案10起,抓捕犯罪嫌疑人31人,打掉“刷单炒信”团伙10个。
中消协发布的2023年“提振消费信心”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信心稳步提升,多数受访者认为消费环境越来越好。线下市场规范度评价高于线上,线上消费信任度明显增加。在企业经营表现中,“售后保障”与“评价口碑”最受关注。消费者最在意的是“售后有保障”,占比为38%,居于第二位的是“评价口碑好”。
诚信是立业之本,商家想攒好评和人气,要靠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不能靠“野豁豁”的歪门邪道。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表示,消费促进活动、消费热点打造、消费环境完善等举措从短期和长期角度共同发力,不仅有利于增强消费信心和活力,保持当前消费恢复良好势头,而且有利于巩固消费基础、创新载体场景,更好地释放消费潜力,实现扩大内需。
那么如何推动这些举措更快更好落地见效?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提出,一是通过减税、提高工资、增加社会保障等措施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从而促进消费。二是加强市场监管、维护价格稳定、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地消费。三是通过支持电商、共享经济等新型消费方式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消费体验。
(来源:新民晚报、经济参考报、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