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汤顺佳 陈涛 见习记者 赵旭华
本报讯 草长莺飞,家国又清明。杨浦区教育局组织系统内中小学和幼儿园,通过网上祭扫英烈、烈士陵园清明祭扫等方式,开展“清明祭英烈”系列活动,激励和引导广大师生在致敬英烈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抚今追昔中坚定前行意志。
杨浦区2023年清明祭英烈活动在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拉开序幕。现场,费达夫烈士雕塑揭幕,费达夫爱国主义红色文化广场正式启用。
费达夫爱国主义红色文化广场覆盖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的部分公共空间,包括费达夫英雄雕像、费达夫陈列室、上海24位红色烈士浮雕墙面、达夫桥、达夫亭、红色文化步道等场地设施。其中,费达夫陈列室展出一尊烈士雕像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照片,并附有费达夫烈士的生平介绍。
费达夫烈士,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出生于1907年,曾在聂中丞华童公学(今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求学。他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反对当局对民众的压迫,同情劳苦大众,渐渐成为聂中丞华童公学的学生会领导人。长大后,费达夫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曾任沪东区工会联合会主任。1931年,费达夫在住处被敌人逮捕,后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4岁。
“费达夫烈士心怀家国,勇敢无畏,奋不顾身,这是值得我们新时代军人所学习的,我们立志传承英烈精神。”来自驻区某部队的王浩然是一名“00后”,去年9月大学一毕业就选择了入伍。
作为费达夫烈士曾经就读的学校,市东实验学校一直以来坚持做好红色主题教育,通过主题班会、课后活动等形式,向广大学生传递费达夫烈士的英烈精神。“几年学习期间,我们一直受到费达夫烈士精神的熏陶。”学生周圣珺说,“我们缅怀烈士,学习他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品德。作为新时代新征程路上的青年,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勇担时代责任,做面向未来的城市建设者。”
“学校培养人才,为谁培养?怎么培养?这是时代给我们的考题,我们在摸索答案。”市东实验学校校长沈洪表示,“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我们打造了这样一个红色文化广场,希望借助学校独特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扎根红色土壤,时刻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感召,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王根英烈士故居原址位于杨浦区江浦路街道通北路唐山路口通北新村13号的一排五间的平房,在抗日战争期间被焚毁,战后在原址重建了和原屋相仿的平房。1995年,因周家嘴路辟通工程,旧址被拆,后有关部门在附近的周家嘴路1888号,建立了王根英烈士故居遗址纪念碑。
江浦路街道联合杨浦区学习办共同举办2023年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带领辖区中小学生向王根英烈士故居遗址纪念碑敬献花篮,缅怀先烈。
1925年的“五卅”运动中,王根英带领工人参加“三罢”斗争和游行示威,成立罢工委员会,提出保障工人权利、增加工资等11项要求,罢工坚持了118天,迫使资方接受了全部条件。1939年3月8日,王根英在河北参与抗日突围战斗中,不幸遇难,年仅33岁。
2010年1月28日,杨浦区文管委、杨浦区文化局举行了“王根英烈士故居遗址”纪念碑揭幕仪式。每年清明节期间,江浦路街道党工委、区教育局组织辖区内的中小学生前往祭扫并举行宣誓仪式,缅怀英烈事迹。
“烈士,是一座永远仰望的丰碑。烈士,不朽的身躯铸成一个民族的脊梁……”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杨浦少云中学举行“清明祭英烈 红色永传承”为主题的清明节祭奠活动,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在校园里回响。
少云中学是为了纪念抗美援朝烈士邱少云而命名的学校,1987年校内建成邱少云烈士纪念室,是上海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清明节祭英烈活动是学校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国旗下深情朗诵《烈士颂》,同学们共同立下“继承先烈遗志、树立远大理想、以坚毅精神面对困难、不忘初心”的誓言,表达对革命先烈精神的传承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