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联的联想

  ■钱坤忠 文 

  在我国各地都市、农村的茶馆、茶楼、茶坊、茶室、茶园、茶亭,常可见到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的载体。 

  退休以后,或被邀,或邀人,也去过几家茶室。茶室内都有一二副茶联悬挂在墙上。至今我还记住几条:“佳肴无肉亦可,雅淡离茶难成。”“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融通三教儒释道,汇聚一壶色味香。”“从哪里来,忙碌碌带身尘土;到这厢去,闲坐坐喝碗香茶。”有一次,一位大学同学从北京来上海旅游,我们七八位同学相聚在静安寺天桥附近一家茶馆。边吃点心边品茶,“小天地,大场事,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谈天说地,茶叙半天,一直聊到日西斜。

  我对饮茶的习惯是很晚才养成的。大概七八年前,一位中学同学开设了一家茶坊,邀请几位知己到他茶坊喝茶。

  那天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在正面墙上挂着的一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的一句名言:“茶香宁静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可以明志。”同时我还在楼梯口两旁柱子上看到这样一副茶联:“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仔细品读,回味无穷。

  老同学从茶的历史、茶的种类、茶具的使用、茶水的选择以及制茶的过程,都作了详细介绍。从那以后,我也渐渐地改变了饮茶的习惯,开始爱上了那醇厚的茶香。 

  有的茶联虽不出名,却写得贴切真实,留下茶香悠悠,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百姓喜爱。茶乡小镇一家名叫“大同”的茶馆内墙上写着:“大包不容易卖,大钱不容易捞,针鼻铁,盈利只向微中削;同父饮茶者少,同子饮茶者多,檐前水,点滴何曾见倒流?”

  上下联首字嵌入了店名“大同”两个字。上联是说大包茶叶不容易卖,而店家利润微薄,赚不到大钱,只赚点辛苦费,这当然是店家的“卖穷”,但是在对联上读起来却别有韵味。下联则是从茶馆的顾客着眼,说来喝茶的人一般不会和自家的老父一起来喝茶,倒是会带着尚未长大的孩子一起喝茶。“檐前观流水,何曾见倒流?”人们对自己子女的关心爱护总是超过对父母的孝敬,富有哲思。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能诗善画又懂茶趣。我特别喜欢他写的接近百姓生活的茶联:“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反映着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把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写得生动贴切,这也是他人生观的真实写照。 

  郑板桥为人洒脱风趣,一生发生过许多趣事。那则与茶联有关的趣事,流传甚广,主人公也有多个版本。

  一次,郑板桥造访一座寺庙,住持并不认识他,见他仪表平凡,因此淡淡地对他说:“坐。”对侍者说:“茶。”交谈后,住持发觉此人谈吐不俗,于是心生敬意,改说:“请坐。”吩咐侍者说:“敬茶。”后来住持知道他就是郑板桥时,立刻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座。”连忙叫侍者:“敬香茶。”

  当住持请郑板桥挥毫题字时,只见他不加思索地挥笔直书:“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住持顿觉面红耳赤,羞愧难言。

  退休后,旅游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论去都市还是小镇乡村,都会见到茶馆,阅读到接地气的茶联:“一双脚行不尽世间路,莫慌张,暂停履;七尺躯能担当古今事,且放下,可吃茶。”“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我曾在浙江旅游,路过绍兴驻跸岭茶亭,有一副茶联吸引我:“一掬甘泉好把凊凉洗热客,两头岭路须将危险告行人。”联中措辞含蓄,寓意深刻,既表达甘泉佳茗给路人带来一丝清香,又道出人生旅途的几分艰险。

  看到江南农村的茶馆,又不由得想起抗战时期沙家浜的“春来茶馆”,墙上虽没有茶联,但机智勇敢的阿庆嫂口中说出的“垒起七星灶,铜壸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茶联,鲜活生动。

  茶联使人忆起旧时光,不但有古朴典雅之美,且有妙不可言之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当时只道是寻常
感受朗读
杨浦滨江
茶联的联想
人散曲未终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茶联的联想 2023-07-11 2 2023年07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