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串珠成链,高质量发展拥抱“融合化”
时事聚焦
  2024年,杨浦将围绕构建“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链式招商,建立区领导牵头、专班推进的产业链链长工作制,打好强链、补链、延链组合拳,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推进滨江数字经济重点产业项目建设,逐步引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资料图

  近日,复旦大学与同济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两校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杨浦发布支持复旦大学、同济大学120周年校庆相关举措,将做好服务高校科技创新的坚实保障,全力促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资料图

  今年上海“两会”会场上,韩威代表的一席发言,得到诸多来自高校院所、科创企业的代表共鸣。韩威说,她调研了17家高校院所、科创企业、平台机构,大家几乎都有同样的痛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落地的路径不明晰、交叉学科相互合作的模式不成熟、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科创这件事,光靠自己一家是做不好的。我们非常需要创新联合体,需要跨界的互动与融合。”有代表做出总结。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涌现出的许多新问题,都要求更进一步的“跨界破圈”。在前沿领域,学科融合、交叉应用已成为新趋势——近两年备受关注的ChatGPT等突破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背后都有数学在支撑。与此同时,产业界也对科研人员研究方向的垂直度、专精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第一时间探知产业风向,一些科研工作可能就成为“无用功”;还有经营主体提出,基础研究的突破能引领市场,企业有时反而需要研发侧带动生产侧提出新需求,因而产研两端应更紧密结合。

  聚企成链、集链成群,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茂盛森林”

  唯有聚企成链、集链成群,才能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茂盛森林”。

  1月4日,杨浦区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大会召开。

  据介绍,产业链链长制的设计是一种依托于产业链的制度创新,旨在强化链式发展思维,以市场运行规律、产业发展特点、企业成长诉求为导向,更加注重连接产业链“断点”、疏通连贯产业循环“堵点”,以链布局、因链集聚、靠链发力,将短链锻成长链,解决产业存在的链条不完善、配套不健全等问题,推动形成产业链培育和招商机制,构建全产业链生态,有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协同。

  杨浦产业链链长制的“四张清单”:目标清单,主要包括产业规模、创新能级、产业培育等方面的主要发展指标;任务清单,主要包括产业规划、企业服务、项目招引、载体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的重点工作;项目清单突出系统性,既包括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又涵盖补短板、强弱项的基础项目,既有创新平台、产业联盟等软项目,又有载体项目、产业项目等硬项目;政策清单突出精准性,更好吸引企业入驻和企业落地。

  目前,杨浦正加强产业资源梳理,绘制产业分布图、产业链结构图,挖掘重点项目,“高标准强链、高水平延链、高效率补链”,实现“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同时,构建集成式政策工具箱,更好回应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发展诉求。针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不同需求,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精准化服务,深化重点企业“服务包”和“首席服务员”制度等。

  链式招商,从字面来看不难理解:以一个产业为关键,围绕与之配套的上下游原材料、辅料、零部件等产品来招商,吸引投资、谋求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与传统招商模式不同,链式招商对产业形势科学研判,主动策划对接投资者,强链、补链、延链针对性更强。如果说,链式招商能够让上下游企业黏合在一起,串“珠”成“链”,做优产业“生态圈”,那么以“集群思维”促产业发展,则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有利于做强区域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这样的探索给我们打开了思路:不再停留于以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引资金,而是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满足构链需要、针对薄弱环节找企业,努力把产业链打造完整、推向高端,培育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以“融合化”的新观念,打破一道道壁垒,构筑完整的创新生态

  今年上海“两会”,龚正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重点提出了“融合化”的概念,包括疏通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等。科创中心要从“建框架”迈向“强功能”,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等都要一体推进,不能再将科技创新的全要素各环节拆分独立、分别优化,而是要以“融合化”的新观念,打破一道道壁垒,构筑完整的创新生态。

  高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杨浦服务全市和全国大局、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宝贵资源。

  近日,复旦大学与同济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两校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会上,启动了复旦-同济国际暑期学校、复旦-同济共享本科优质通识教育课程项目。当天签订的协议囊括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联合科研、大学治理、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六大方面。

  2024年,复旦将与同济充分结合两校学科优势,共同举办新一届暑期国际学校。复旦将遴选2-4个人文社科专业和理科专业,同济将遴选2-4个工科专业,联合引进国际顶尖师资,面向全球招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相聚复旦和同济,擦亮两校合作“金名片”。以此为起点,两校未来还将进一步推动研究生课程资源、培养经验以及课程建设评价专家资源共享。

  对复旦、同济学子而言,可与世界各国学子汇聚一堂,在世界级名师大家的引领下,探索学科前沿、锐意学术创新,选修的暑期课程可转换学分。

  为进一步打通教学资源,促进复旦、同济的学术和学生交流,两校还将启动本科阶段的优质课程共享互选,深化本科阶段跨学科大平台建设,加大课程资源共享力度和规模。

  当天,杨浦发布支持复旦大学、同济大学120周年校庆相关举措,将围绕开展基础研究、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创新人才共育、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五大方面给予两校全方位组合式支持,做好服务高校科技创新的坚实保障,全力促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

  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对上海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当口,上海无疑需要尽早拥抱“融合化”,形成合力,让科技创新各链条更好推动产业创新,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往大了看,“融合化”不仅适用于科技创新,同样适用于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的方方面面。譬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国际航运业转型的关键当口,通过数字和新能源技术赋能上海港快速率先实现转型,有利于上海抢占新赛道、抢抓话语权,进而强化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又譬如,将创新金融工具运用到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能有效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这说明,“融合化”还有许多新可能等待探索发掘。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宽思路,在方方面面寻找乃至制造“融合化”发展的契机,以期形成新的增长点。

  “融合化”也是一种方法论——可以预见,各类新问题、新风险会伴随发展新路径一同出现,在政策供给、法规保障、政务服务上,也要以“融合化”的思路方法,坚定推进跨领域集成改革和制度创新,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相互结合、相互带动提供坚实的保障。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干劲来拓宽新思路、打开新空间。时间在变化,故事在演进,不变的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自觉,是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天地的信心定力。上海将从实际出发、与时间赛跑、用结果说话,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促质变,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胡幸阳   孙莉华

  (部分稿件来源:人民日报、解放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English Edition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串珠成链,高质量发展拥抱“融合化”
杨浦时报评论05串珠成链,高质量发展拥抱“融合化” 2024-01-30 2 2024年01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