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秀带,如何奏响生活“新乐章”

  编者按

  文化,是城区的“灵魂载体”。到绿之丘看日出,去毛麻仓库观日落,进YOUNG剧场赏戏剧经典,逛大学路邂逅“二次元”潮流……在杨浦,一座座文化地标、一场场群文活动、一个个特色品牌破土而出、蓬勃生长,“文化之果”俯拾皆是。

  “工业杨浦”历经蝶变,城区面貌、百姓生活日新月异。人民城市新实践,杨浦把“诗情画意”“鸟语花香”带到越来越多居民的“家门口”。文化秀带,如何奏响生活“新乐章”?

  文化“活水”,在“百年工业文明”中流淌

  30年前,人们也许很难想象,有一天可以在杨浦滨江一边晨跑,一边欣赏江景。彼时,江边老旧厂房林立,绵延十余公里,且大多处于闲置状态。江水与市民生活区相隔较远,公共空间匮乏。

  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这里开展了长达十数年的修缮改建与抢救性保护工作。如今,江畔早已实现“逆生长”,一个个文化地标熠熠生辉——毛麻仓库、明华糖仓修缮后,举办了数十场艺术展览,每天清晨都有市民来此漫步;绿之丘成为生态公共空间,内设活动场地和咖啡馆等;杨树浦发电厂经过“腾笼换鸟”,被改建为遗址公园。

  2022年11月,“长江口二号”古船被送入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近日,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试掘正式启动……未来,这里将成为上海博物馆北馆,与东馆、人民广场馆一并形成“一体三馆”的格局。

  2023年11月,由历史建筑永安栈房改造而来的世界技能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首批展出800余件全球藏品,全方位展示世界技能发展史。

  空间载体“就位”后,杨浦又进一步注入生动内容。2024年,杨浦举办“另一种光亮”中法零碳音乐会,邀中法音乐家来到杨浦滨江灰仓艺术空间,用歌声和旋律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传递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并同步展示、推动工业遗产与非遗精品的活化利用。活动线上线下共吸引近350万人次参与。“以前没有这样在江边听过音乐会,来了发现江风吹着,太阳也不晒,一边听着爵士乐、昆曲、民谣,很有意境,有腔调!”观众姚女士说。

  “家门口”有“好去处”,也有“好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报名上市民夜校,在公司吃了晚饭出来,刚好就能赶上课,还能学新知识,很充实!”市民徐女士表示。

  徐女士是“早班晚课”生活方式的一名拥趸。和她一样,每天傍晚6点多,总有一群年轻人在杨浦街头快步赶路,为的是到市民夜校上课。今年秋季,杨浦在全区开设近30门课,包括书法、水墨画、声乐、尤克里里弹唱、街舞popping等。

  市民夜校只是杨浦文化惠民的其中一个“取景框”。近年来,杨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文活动,用“家门口的好活动”持续为杨浦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色添彩。

  YOUNG剧场改造自曾经的杨浦大剧院,于2022年9月焕新开业。YOUNG剧场举办公益惠民票百元“盲盒”活动,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3年,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YOUNG剧场推出首届秋是国际戏剧季,邀请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新西兰的7台23场重磅好戏来到杨浦,打造国际化、高品质、体验丰富的戏剧品牌。其中德国柏林剧团的《布莱希特的鬼魂》场场售罄。

  2024年,第二届“秋是国际戏剧季”项目规格更高,节目数量更多,演出形态更丰富,并推出“柿柿券”,提升剧票性价比,旨在让更多杨浦人与世界发生对话。

  杨浦从2023年起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艺·趣文化生活节”,着眼于深度参与和文化体验,以“艺年艺度艺归来”为口号,将高水平展览演出等文化活动“串珠成链”,使得市民在每一个自然年与艺术“不期而遇”。

  比如,在杨浦滨江举行的“且听江潮乐”杨浦艺趣文化生活节秋·音系列活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进行碰撞交流,市民在滨江漫步时可以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片刻惬意。2023年,系列活动线下吸引了近6200名市民热情参与,线上观看达206.8万人次。

  自2020年起,大型国际性摄影艺术展览“上海国际摄影节暨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落地杨浦,这是国内历史最为悠久、影响力最强的国际摄影展览之一,致力于打造多元的“世界影像会客厅”。

  杨浦还连续九届举办沪上群文静态类级别最高的双年展赛事活动——“上海市民艺术大展美术专题展”,一大批优秀的创作人才和原创佳作涌现。为进一步扩大文化惠民覆盖面,立足两大展览盛会,杨浦创新使用VR技术,搭建线上数字展厅,广大市民“宅”在家也能感受艺术的魅力。

  以文“化人”,多元社会主体“登台共舞”

  以文“化人”,需要政府“搭台”,还需要多元的社会主体“登台共舞”。

  B站、抖音、叠纸、完美世界、声网……如今在杨浦,在线文娱企业集聚,用科技“点亮”指尖,让文化体验与市民生活“零距离”。一条在线文娱产业链逐渐成型,以网络视听、游戏电竞、影视动漫、文化消费等细分领域为主,重点聚焦在线文娱产业链企业约70家,截至2023年底产值规模超过580亿元。

  “杨浦的在线文娱企业很多。我希望从区级层面上,把杨浦优质企业打造的应用场景融合起来,让整条产业链在未来能实现更远大的目标。”今年9月举办的产业链共创营·杨浦区在线文娱产业链企业沙龙活动中,上海声网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蔡赟如是说。

  与声网一样希望从在线文娱产业链上“借势而为”、乘浪而起的,还有上海璞古影业。今年8月,在微短剧领域深耕多年的上海璞古影业迁入五角场,成了杨浦在线文娱产业链的重要代表企业。“我们本来就是带着重点项目来杨浦的。因为是做微短剧,我们很需要和其他企业,尤其是短视频平台企业合作。”上海璞古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杨说,“政府通过链式布局,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让我们认识了很多‘上下游’企业,对我们后续工作推进有很大帮助。”

  越来越多在线文娱企业来到杨浦,为促进杨浦文化软实力提升、实现经济动能转换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年,《杨浦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聚焦文旅元宇宙、网络视听、电子竞技等细分领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同时,聚焦如上海璞古影业等企业的需求,杨浦着力打造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杨浦片区,并依托其建设微短剧产业平台集聚区,构建推动微短剧发展“1+2+6”工作措施,即聚焦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一个基地”,聚合生态体系和政策体系“两大体系”,聚力工作机制、评优激励、服务团队、产业活动、专项资金、先行先试“六大支撑”,打造微短剧产业高地。

  当文化“明珠”已经“炼”就,杨浦以政府“搭台”、企业与市民“登台”的形式,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共同织就“文化秀带”。■记者 汤顺佳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文化秀带,如何奏响生活“新乐章”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文化秀带,如何奏响生活“新乐章” 2024-10-10 2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