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 文
我们的小学校园位于大队西侧,规模很小,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
那时乡间以土路为主,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甚至水洼连着水洼,出行很不方便。然而奇怪的是,不少小同学居然喜欢下雨天。原因是下雨天不用赶回家吃午饭,家长们会送饭到学校。
室外雨声淅沥,室内还在进行午饭前的最后一节课呢,送饭的家长已陆续赶到学校了。家长们也很识相,不会在外面大声说话,而是静静地等在教室外的走廊里。教室里的我们早已饥肠辘辘,此时余光看到家长们的身影,难免有些走神,甚至能闻到饭菜的香味,猜测起送来了什么好吃的,期待下课铃声的心情也更加迫切起来。
享受家长送饭待遇的同学,家离学校都较远,来回不方便,家长把饭送过来,减少了小孩子在乡间泥泞小道上来回跋涉之苦。而那些离学校近的同学,哪怕遇上下雨,也是要赶回家吃午饭的。但也有例外,我的小学同学阿峰,他家离学校不过五六百米的距离,即使雨天也能很快赶回家。可阿峰见别的同学下雨天都有人送饭过来,也跟着眼红起来,回家几次后,再遇下雨天竟也偷懒不肯回家了,非要留在学校里,等着家里人给他送饭。阿峰的父母忙着农活,没有工夫搭理他。但阿峰的奶奶很宠爱小孙子,好多次下雨天,总见到阿峰奶奶一手撑着黄油布雨伞,一手提着盖了毛巾的篮子送饭过来。
那时的送饭设备很简陋,没有塑料饭盒,更没有保温桶,菜和饭多数是混装在铝质饭盒里的。阿峰奶奶更是直接用饭碗,一只碗里盛饭,一只碗里盛菜,再用两只大碗倒扣着,简单直接,却也很实在,两个大碗里的饭菜都是量很足的。因为路不远,到学校里时,打开上面扣着的大碗,下面的饭菜还是热腾腾的。乡人好面子,哪怕平时在家里吃得将就,但送饭到学校,是要在教室里当着同学老师的面吃的,就不能太马虎,所以总会想法设法地将饭菜搭配得体面丰盛一些。印象深刻的是,阿峰奶奶每次送来的下饭菜都颇有农家特色,大都是些在河沟里捕获的河鲜菜,什么咸菜烧小鲫鱼、大蒜头红烧泥鳅、韭菜炒河蚌肉,甚至还会有炒螺蛳。阿峰同学高高瘦瘦的,读书成绩一般,胃口却极好,每次送来的饭都吃得津津有味,吃好了两手一抹,饭碗一推,十分惬意满足。有时候,见有的小同学干等着避雨,却并没有家长送饭过来,阿峰奶奶很客气,会跟那位小同学说,今天饭菜拿得多了,小朋友过来一道吃吧。边说边挑出一些饭菜到用于倒扣的大碗里,分享给小同学吃。
因为省去了来回赶路的时间,吃完家长送来的午饭,午休时间还很宽裕,可以多看会课外书,也可与同学们多玩会各类游戏。一时间,教室里欢声笑语,教室外大雨如泼,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