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桑葚甜甜

  ■宋振东 文

  “南风送暖麦齐腰,桑畴椹正饶。翠朱三变画难描,累累珠满苞。”清代叶申芗的《阮郎归·桑椹》,让人想起那年那时家乡的那片桑树林。

  家乡种植桑树,刚开始时是为了防风固沙,保护庄稼,并没有想到它的经济价值。农村老家的土质主要是沙土,村子周围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沙土岗子。听村里上岁数的老人讲,村子周围这些沙土岗子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气干旱,冬天和春天刮大风时形成的。有时刮起风来,七八天不停,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刮得人睁不开眼,离着几米远就看不清楚。据说,村里曾还有被大风刮丢过村民,春天种植的棉花、玉米等农作物,一场大风给刮得无踪无影。

  为了防风固沙保护庄稼,村民们在沙土岗子和荒地里种植了大片大片的杨树、柳树、桑树、槐树等树木,基本上“遏制”了风沙的灾害。村里虽然种植的树木品种繁多,但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数桑树林了——因为每年夏天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桑葚。

  农村老家把桑葚叫葚子,有的地方也叫桑椹子、桑果、桑蔗、桑枣、桑泡儿、乌椹等。农谚说:小满桑葚黑,芒种割小麦。麦子齐腰的时节,诱人的桑葚上市了。颗颗桑葚由绿变红,逐渐变成红紫色或黑色,像饱满的黑珍珠似的,累累地挂在树上,让人垂涎欲滴。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和小伙伴们去桑树林里摘葚子吃。绿色和青色的葚子没有成熟不好吃,红色的葚子虽然看着可爱喜人,但是特别酸,吃一颗酸得倒牙流口水,红紫色或黑色的葚子最好吃,汁浓似蜜,放到嘴里甜酸清香,沁人心脾,好吃得不得了,堪称童年美味。

  每次,都和小伙伴们吃得满嘴乌黑,嘴唇上、手指头上也染成了紫色。如果不注意白色衬衣也会沾染上紫色,好长时间洗不掉。不过由于桑葚火气太大,一次不能多吃,吃多了就会流鼻血,那血色跟桑葚汁液一样一样的。

  一般越是成熟的葚子,越是生长在桑树树枝的高处。我和小伙伴们个子矮,在树下摘不着,为了能够采摘到又大又好又甜的葚子,就需要爬到桑树上去采摘。

  有一次,我的一个小伙伴在桑树上采摘葚子时,为了采摘到高处的一簇个头又大又成熟的葚子,不小心把树枝踩断了,呲溜一下从树上掉下来。幸亏桑树不是很高,只是划伤了胳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岁月荏苒。如今,随着桑葚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的活跃,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桑树林不仅能够防风固沙,现在又成为当地人的“致富树”。

  岁月含香。虽然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是每每回想起老家的一草一木,尤其是童年的那片桑树林,心里总是暖暖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学说上海话
洪崖洞
雨天送饭
穿越民国的“City walk”
桑葚甜甜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桑葚甜甜 2025-07-22 2 2025年07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