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最后一个礼拜,热浪席卷着申城。也是在同一周,由杨浦区沪东老年护理院承办的2014年平凉街道残疾人体检正式拉开了帷幕。我们除了要利用3个双休日的上午为270位残疾人提供来院体检服务,还要连续5个工作日在清晨上门为90位残疾人体检,抽血、量血压、心电图、B超……体检工作是繁重的,一路上的许多故事依旧深深嵌在我的心里,可谓“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酸,心酸
“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平日在医院里,院领导总是会向我们灌输这样的理念。但说实话,“老人的今天”究竟是什么样子?若非参加了本次残疾人体检,或许我还停留在“含饴弄孙、共享天伦”的美丽想象中。事实上,由于本次接受体检的残疾人大多居住在即将拆迁的老式公房里,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内心状态,都让我不由得涌起一阵心酸。
还记得上门体检的第一天,我们一行6人就如同穿地道般去了一户简陋的人家。那里,厨房和卧房置于一室,人为分割出的一间“小房间”让它勉强能称为“二室户”。里面居住着的是一对残疾人老夫妇:丈夫82岁,肢体残疾;妻子78岁,听力残疾。据说他们有子女,只是不住一起,也不太来往,平日里只有两个老的相依为命。“那谁来照料他们?”做完检查后,我忍不住问了随行的居委会干部。“他们自己出钱请了钟点工,定时上门。”“还有没有别人会常来探望?”“不太多。”
也是同一个小区,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一样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的缘故,老人养成了个坏习惯——通过捡垃圾打发心中的寂寞。各式各样的旧盒子、破罐子、烂衣服把她原已狭小的房间堵得水泄不通。因为嫌弃母亲的这个怪癖,她的子女更加疏离了老太,这使得她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更寂寞——捡更多的垃圾。
类似的例子,在这一路上可以说屡见不鲜:数十年如一日照料残疾儿子的耄耋老人、倾尽一辈子心血供养一双癫痫儿子的老夫妻……
辣,意外的麻辣事件
在体检过程中还有一则小插曲。那是体检的第四天,十点刚过,我们来到一户人家,房间大门敞开,里面空无一人。再走近一看,只见屋内烟雾缭绕、空气里满是浓浓的油烟味。原来灶头上正在煎鱼,而主人却跑开了。
见状,我们一行人兵分两路,一路去寻找“失踪”的主人,一路则赶鸭子上架,拿起锅铲,当了回大厨。
事后,大家都感慨“要是晚来一些怎么办?老房子,一点火星都冒不得呀。
苦,不被理解的苦闷
5点半起床、6点离家出门、7点集合出发,有时没吃早饭就要挨家挨户走访18户家庭,有些因为居住环境简陋,还不得不提着10公斤重的仪器一步步爬楼梯才能到达。
为期5天的上门体检可以说是对我们体力、毅力的一场考验。许多次,我们都是“脚步如有千斤重”,看到树荫恨不得立马席地坐下。很多次,我们在回程的路上都合上了眼。
有没有苦闷?
当我们拖着脚步、擦着汗水走进部分家庭,听到体检者抱怨“怎么来得那么晚、怎么动作那么慢,害得我们9点多还没吃早饭”……
可无论人有多累,天有多热,我们都不曾有过怨言。
甜,“一声谢谢”
当然,除了心酸和苦闷,在体检过程中也有不少事情值得我们拍个照片发微信,配个笑脸点个“赞”。
比如B超、后勤的两位活宝,一路上时不时苦中作乐,前一秒还“上眼睑搭着下眼皮”,下一秒就搞怪卖萌,为整个团队增添了欢笑;又比如每次回到医院,领导和同事都会亲切地送上问候,唐院长还亲自下厨烹饪了拿手甜品——椰汁西米露,喝得我们“凉在口里,暖在心底”;更令我们欣慰的还有不少受检者的言行:“辛苦了”,“要不要开空调”,甚至于摇摇晃晃,递上一杯水……
其实作为医务工作者,患者哪怕只是一个笑容、一声“谢谢”,都足以让我们如饮甘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