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瑚 文
澳大利亚东北部有一段长约几十公里陆地与太平洋相接的海岸,称黄金海岸。当我和一行中国旅游者一来到这里,就被这里的湛蓝湛蓝的天、湛蓝湛蓝的海水和一眼望不到头的白色珊瑚细沙覆盖的海岸,三者浑然一体的天然美景所惊叹、所陶醉。
我是个爱“挑刺”的人。在赞叹这美轮美奂的景色同时,我想这长长的海岸,在环保上总能找到一点瑕疵吧。可是在我目击之处,无论是海水、珊瑚沙滩,或是易藏污纳垢的岸边坑坑洼洼处,竟无一点垃圾。
而且令我惊奇的是,如此大型的公共游乐场所竟不见一个清洁工或执法者……
远远看到一个澳人正赤脚站在海水里钓鱼,我信步走了过去。见他多则几十秒少则几秒就要起一次鱼竿,而且每次起竿几乎都有收获。更令我纳闷的是,他每次钓一条鱼都要伸开手掌量一下,然后小心地从鱼嘴里取下鱼钩后,把鱼放生;有时则掏出一把小刀将鱼剖杀,丢进鱼桶里。这是为何?
我当即向“地导”(澳籍华人)请教。他说,澳国法律规定,钓得的鱼若小于25公分则必须放生,只有大于25公分的鱼才能留食。
我恍然大悟。
稍作联想,我明白了:澳大利亚的海中,鱼之所以这么多(几秒或几十秒钟鱼就上钩了),是因为放生小的,捉大的,鱼的资源自然会源源不断地“可持续发展”——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啊!我不由地感叹澳国法律的远见和周全;更佩服澳人的守法和自律。这里没有执法者,这是澳人对法律规章敬畏的结果。
据说,丹麦人钓鱼也很“牛”。他们还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的鱼要用尺子精确地量一下,不够尺寸的即刻放回河里。
我曾在我国舟山的海边、也曾在近处新江湾城的湿地,遇到众多垂钓者,看到他们钓了小鱼也不放过。于是我说,师傅,这么小的鱼也不能吃,放生吧,让他长大吧。没料想他们竟众口一词:这鱼长大了,还是我的吗?
好一个“还是我的吗”?!
人们若用这种自私的“心态”对待“生态”,其结果必然是,害人害己害国,“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我们的一些沿海渔民为了多捕鱼,鱼网的网眼越来越小(据说我国对渔网规格有规定,但遵守者寡),大鱼小鱼一锅端,以致我国近海鱼的资源日益枯竭(当然还有近海污染的因素),渔民便到别国海洋里捕鱼,于是被捉被罚,纠纷迭起。
在新江湾城的河里,刚开放时大鱼很多,于是垂钓者蜂拥而至且大鱼小鱼全钓,如此几年,现今的垂钓者放钩多时,能钓上一条小毛鱼,算是运气了。
从钓鱼说开去。
人类要长久生存下去,就需要衣食住行,就必定要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人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在“保护环境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下生活才行。
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我国及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自然索取越来越多,人们生活中的陈规陋习根深蒂固,环保意识薄弱,破坏地球生态的事件屡见不鲜。被破坏了的生态无时无刻都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
由于前几年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有偏重GDP而忽略对生态保护的现象,雾霾已不时地惩罚我们。
我国的生态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除了管好生态的“大事”,我们也要像澳大利亚等国那样对一些看似的生态“小事”也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管起来。作为公民,从我、从身边、从“小事”做起。
两千多年前孟子说:“数(细密的)罟(古时称捕鱼的网)不入洿池(古时指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见《孟子·梁惠王上》)
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说,不要用细网在鱼塘里捞鱼,否则不会源源不断地有鱼鳖可吃。我们中国人并不缺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