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传来令人感佩的消息:93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秦怡将编剧、筹拍一部以一位女工程师为主角的、反映修建青藏铁路的“工业题材”影片《青海湖畔》,秦怡老人肯定地说:“这两年,大家越来越多地在谈创新,谈正能量,我想,把这个故事推出的时机成熟了。社会和观众需要反映现实的电影,电影是活着的历史,我活着就要拍电影!”寥寥数语,掷地有声。
建国以来,我国银幕上“工业题材”影片曾经有过辉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出现过《桥》、《黄浦江的故事》、《家庭问题》、《创业》、《快乐的单身汉》、《血总是热的》、《共和国不会忘记》等观众喜爱的佳作,这些影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个时期工业战线的伟大成就,讴歌了工人阶级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貌,其中有些故事片断和人物形象,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脑海中。
近年来,在电影强化娱乐功能的同时,震撼感官的音响与场景、虚假的时空故事及市井小人充斥银幕,“工业题材”影片创作每况愈下,不仅总体数量少,而且质量都不高,工人队伍在深入改革发展中的主体形象没有很好地在银幕上展示出来。个别作品工人不像工人,缺乏真实的“篮领”生活基础,编导普遍对工矿企业状况缺少感受和体验。有一年某电影厂好不容易筹拍了一部“工业题材”,最后不仅主要表现的是“白领”风花雪月的故事,而且连名字也弄成了不伦不类的诱惑。
工业圈中大有电影素材,关键是“电影人”关注不够,没能把镜头主动对准普通的工人阶层,特别是对准那些默默无闻奋战在炉台上、机床旁、井架下、马路边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反映他们的欢乐与忧愁,反映他们的奉献与创造!我们的编导应当经常深入生活,敏锐发现、努力开掘“工业题材”,表现中国工人在改革发展时期深刻嬗变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大胆直面社会和人生,创作出又多又好的雅俗共赏的“工业题材”影片来!
也许表现“工业题材”比起表现那些“间谍特务”、“歌星舞女”、“皇帝大侠”要难得多,也不容易出经济效益,但我们既然可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拍那么多的“探索片”、“言情片”、“功夫片”甚至“恐怖片”,君不见有些片子即使在国际上得奖也仅卖掉零星几个拷贝,为什么就不能在“工业题材”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一番呢?也许收获就在这“秋天里的春天”。
企望那片星空。